7月23日,东方露出鱼肚白,商贩的吆喝声把村庄唤醒,博爱县许良镇机房村村民王海燕的菜摊前人来人往,客流不断。
“海燕,今天的菜可真新鲜,给我称点豆角吧。”
“要3块钱面条,中午准备蒸卤面吃。”
“黄瓜,老嫩嫩的来两根。”
王海燕熟练地报价、称菜、收钱,丈夫张小昌在一旁搬运蔬菜。夫妻俩都是40多岁,做蔬菜生意好几年了,是远近闻名的模范夫妻。
“咱做的是长远生意,来买菜的都是街坊邻居。我大字不识几个,不懂得四舍五入,只知道结算时舍零留整,看似吃点亏,却留下了顾客。平时,没带钱的可以先记着账,没零钱就干脆不要,来买面条的我也顺手送些调味菜……”
她为啥会在村里摆摊卖菜?
“我家2013年成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俩孩子要上学,小昌在外打工也没挣到钱。为了能让孩子上得起学,我走街串巷送过牛奶,在缝纫机厂做过衣服,卖过绿豆凉粉,能干的活儿尝试了好多。苦点累点,为了孩子也值了!”提起那段难熬的时光,王海燕泪光闪闪。
2015年夏日的一天,她像往常一样送牛奶经过磨头镇北十字村时,看到卖菜摊人来人往,买菜的顾客络绎不绝,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机房村一直没有固定的卖菜摊位,偶尔是三轮车沿村喊卖,菜品少、不新鲜还无法满足顾客需要,我为啥不去卖菜呢?
“不行,我不同意。”张小昌一听就来了气,“‘少能没耐,流落卖菜’,在村里卖菜,丢人!”
丈夫不支持,王海燕只好喊自己的弟弟帮忙。姐弟俩每天半夜3时多,骑着三轮车到县城南关菜市场批发蔬菜。同村开超市的郭军红主动把超市旁边的热闹位置让给她。不忍心看妻子天天自己忙忙碌碌,张小昌慢慢改变了态度,帮着妻子一起卖菜,还主动承担了批发蔬菜、卖菜等任务。有了丈夫的支持,王海燕干劲更足了,菜品越来越丰富,生意也越做越好,不仅还清了债务,每年还能有两三万元的稳定收入,两个孩子上学也享受了“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贴。
2016年年底,她家脱贫了,今年家中又盖起了两层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