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博爱县北部太行山区的寨豁乡张毛光村,曾是又偏又穷的深度贫困村,全村252口人,常住人口只有40多个留守老人,偌大的村子成了“空心村”,缺乏生机和活力。
这两年,常年在山下生活的村民回村时有了惊喜的发现——新修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文化舞台、健身广场建得十分漂亮,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间的村庄……村民们畅聊山村里发生的喜人变化时,禁不住都夸赞驻村第一书记焦鹏鹏。
2017年12月,在博爱县体育局工作的焦鹏鹏受命担任张毛光村驻村第一书记。不到30岁的焦鹏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乡亲们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憋着一股劲儿想在村里大干一场。
扶贫工作从哪里干起?整村发展从哪里突破?经过对贫困户以及其他村民的走访,焦鹏鹏决定从乡亲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饮水问题入手。他积极申请了5万元资金,协调引入邻村寨豁村的深井水到张毛光村的蓄水池,使村民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
扶贫干部不能只落实上级政策,还要主动找到脱贫门路。焦鹏鹏和村两委干部协商后,决定争取扶贫资金发展山核桃种植产业。村里给19户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免费发放核桃苗,并对他们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焦鹏鹏充分发挥帮扶企业的扶贫作用,联系河南恒裕碳素有限公司出资购买了油菜籽、化肥等,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带动他们进行油菜种植。他还积极申请建设了张毛光村榨油坊,购置榨油机、炒锅、脱皮机等,将贫困户收获的油菜籽进行集体加工,解决销售难题。
扶贫不能只是给钱给物,关键是要扶精神。长期以来,住在大山里的村民过惯了穷日子,总有一种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驻村扶贫以来,焦鹏鹏这个年轻的80后给张毛光村注入了活力,他像沟通山里山外的桥梁,开阔了乡亲们的视野,鼓舞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在焦鹏鹏的积极协调下,张毛光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他还鼓励村里活跃的妇女带动乡亲们练起了健身操,村民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得越来越好,村民到县城购物、消费的人越来越多。
在消费的拉动下,乡亲们的致富动力也越来越足。60多岁的贫困户王红纪不甘贫穷,主动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发展土猪养殖,实现了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过万元。70岁的贫困户王守功和老伴不等不靠,种植了几亩核桃和皂刺,同时还养了十几只山羊,去年冬天他们主动申请脱贫摘帽……
“过去一年到头挣得少花得多,连赶集都怕花钱。现在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手头还有钱花,俺还有啥理由当贫困户给政府添麻烦?”焦禄美老人乐呵呵地说。
今年春天,迁居县城的村民王小虎回到村里,看到昔日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心动了,下山收拾东西带着老母亲和媳妇回到村里。他们养蜂、卖蜂蜜,日子过得好不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