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8月初的全市第二季度重点项目建设产业转型攻坚观摩评价活动中,由市科技局和山阳区合作共建的焦作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备受观摩组关注。
作为我市的科技高地、智谷走廊,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以培植、孵化科技全方位服务为一翼,引入了中科院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国内顶尖科技团队,为全市高科技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器提供政策、科技、人才、金融等全方位支撑。目前,中心已入驻美亚柏科、万联智慧等15家“三新一高”项目,海龟科技、智讯科技等50余家企业正在预审入驻。
“项目建成后,将汇聚200家科技型企业,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我们的目标是将中心建设成为立足山阳、服务焦作、辐射河南、全国知名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这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全市‘学徐州扬州、促转型发展’动员大会精神,学习借鉴扬州智谷建设经验,优化科技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成果。”市科技局局长杜安禄告诉记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2016年以来,市科技局以建设创新焦作为目标,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科技营商环境,大力实施科技支撑三大战略,奋力建设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十大平台,引领和支撑了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创新载体不断丰富,“筑巢引凤”成果喜人。焦作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火炬计划焦作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2018-2020)》再次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复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6家单位被确定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辐射单元,成功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河南省大学科技园,现已入驻企业48家。
在2年内取消27项行政权力事项,下放1项管理层级行政权力事项,修订出台《焦作市科技重大专项管理暂行办法》《焦作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在进一步简化项目申报审批流程,丰富创新载体的基础上,市科技局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在全省首家设立科技支行,注入6320万元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08笔共计2.77亿元,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46家。2017年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励专项资金,目前已落实奖励资金3批共计5132.71万元,在全社会掀起了鼓励创新、积极创业的热潮。
与此同时,2016年,我市修订出台《焦作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并发放科技创新券7000万元。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券1.3亿余元,支持企业350家,带动企业研发投入8000余万元。实施了9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398项市级普通科技项目,给予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40项,获得上级支持经费9302万元。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9个,拨付人才(团队)项目产业化扶持资金5650万元。
一系列政策引导支持和科技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使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2017年和2018年,我市分别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4项和22项,分别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亿元和11.36亿元,居全省第三位。专利申请、授权量和增长比例均位居全省前列。多氟多、健康元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截至2018年年底,我市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1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5家;认定30家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总数位居全省第三;认定9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位居全省第五。全市拥有省创新龙头企业9家,位居全省第三;拥有省重点实验室8家,位居全省第五;拥有省院士工作站19家、进站院士20名,位居全省第四。今年1~6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8%,高于全市工业增加值1.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50%,达54.3%。
“下一步,我们将筹备设立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省内外优秀风投机构,助力全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迅速做大做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工程、产学研结合体系建设工程、科技创新载体与平台建设工程、科技招商引智工程、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工程等科技创新五大工程,为全市科技创新顺利开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杜安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