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玮萱)8月10日,焦作社科联将唐代相传的《韩文公门谱》影印版捐赠给焦作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文公”。据韩愈后裔世代相传和相关记载,《韩文公门谱》最早创修于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到公元1956年续修本,中间共续修了28次,绵延1000多年未有中断。《韩文公门谱》创修时,距离韩愈去世仅31年。
该谱对于韩愈后裔迁徙的过程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据《韩文公门谱》记载,随着人丁繁衍,宗支增加,朝代更迭,韩愈后人迁徙各地。经过多支系多次迁徙后,陆续在我市的修武、孟州、武陟、博爱,以及河南获嘉、辉县、嵩县、偃师、上街等地落户。另悉,通过《韩文公门谱》寻祖确认的韩愈后裔已达5万之众。
此本《韩文公门谱》原为焦作修武县城关镇赵厂村村民韩得礼家世代保存。1956年续修本原为两套六册,其中一套在“文革”期间被付之一炬,余存的被韩得礼偷藏在房子的夹墙里,此后数十年从未示人。2003年春,韩得礼一病不起,将此谱交于长期从事宗谱研究的韩愈第三十六代孙韩殿忠保存。2008年春,韩殿忠将此谱捐给修武县档案馆保存。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看过该谱后曾表示:“这本门谱是国内难得一见的最为完整的名宦世家家谱,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韩文公门谱》共记载了韩氏始祖万公以下共八十八代族人姓名、年代、官职、迁徙情况等内容,对历来学术界争论的韩愈生日也有清晰记载,很多记录与古代官方史志记载能够互为印证,对研究韩愈文化及其韩氏源流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