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仓库”到“网红”的突围之路
《许湾抗日儿童团》微电影 近日首映
唐代相传的《韩文公门谱》 被我市地方文献研究中心收藏
千年“野王紵器”展新颜
图片新闻
学府书店读书排行榜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 年8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野王紵器”展新颜
——“2019年漆艺中国行”大篷车开进沁阳活动侧记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河南省优秀工艺美术大师、“野王紵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靳丽萍(左一)向来自清华美院的学子们介绍“野王紵器”。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檀溪堂文化产业园的杜师傅向清华美院学子演示上漆过程。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漆树上采集而来的乳白色原漆。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本报记者 王玮萱

  8月17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由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和正在筹备的中国漆艺传承发展联盟发起的“2019年漆艺中国行”大篷车开进我市沁阳,在河南省优秀工艺美术大师、“野王紵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来华、靳丽萍的引领下,领略了中国脱胎漆器鼻祖——“野王紵器”的魅力。

  时值八月,正是从漆树采集原漆的季节。在檀溪堂文化产业园河南省大漆园漆树培植科学研究基地,当看到一棵棵正在生长期的漆树时,参加此次大篷车活动的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漆器专业的学子们惊叹不已,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第一次见到漆树。

  站在漆树林里,陈来华讲解了采集原漆的过程及“野王紵器”的千年历史。

  漆树生长周期较长。一般情况下,一棵漆树要在生长7年以后才可以提供原漆,而一棵粗细如海碗的漆树一次最多可提供七八两原漆,但一棵漆树的采集期仅有40年。原漆具有耐腐蚀、耐高温、防潮湿、抗酸碱等特性,可用于军工、工业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设施、高档家具等,被誉为“黄金液”。

  野王,是春秋时期沁阳的古称。春秋时期,太行山天然的漆树和沁阳当地优质的苎麻为“野王紵器”技艺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关于“野王紵器”的最早记录是在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其中论述:“今富者银口黄耳,金壘玉锺。中者野王紵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说的是野王这个地方,以葛布、丝织品作胎的髹(xiu,用漆涂在器物上,又称古代的黑色漆)漆之器,饰以花纹,可以抵十只铜杯的价钱。这样说来,西汉初期野王已是全国著名的髹漆紵器产地。

  《汉书·贡禹传》中也载:“蜀郡、河内等地有工官。”工官,是当时政府所设的专门主管手工业的官署,早已闻名于世的“野王紵器”,应是河内工官主管的主要手工业产品。

  陈来华告诉学子们:“从公元前81年有详细记载起至今,‘野王紵器’已历经2100年。历经千年,技艺永传,可见‘野王紵器’的魅力。”

  陈来华告诉记者,一个在太行山建设8万亩漆树生态林计划已被沁阳市政府立项。如果这个项目落地,焦作将成为全国较大的漆树生态林种植基地,造福一方百姓,并强力助推“野王紵器”的发展。

  在生产车间,陈来华和技师杜师傅小心地搅动着粘稠的白色乳液,这是漆树的原漆。杜师傅介绍,原漆加入天然的植物颜料后,变成漆器上常见的红色、黑色、金色。发展至今日,漆器的胎不仅有布胎(也就是最原始的苎麻胎),而且还有纸胎、木胎、银胎等。与陶器制作方法不同的是,漆器在上漆的过程中更喜爱潮湿的环境,这样的环境能使漆更快变干。约八成干后,才可在胎上绘画。为了确保漆器的质感和亮度,漆要反复不断地刷,直至达到创作想要的效果。

  檀溪堂文化产业园地下工作室里,杜师傅熟练地向远道而来的学子们演示着漆器的技作工艺。学子孙锦涛惊讶地说:“在课堂了解十几遍,不如在这里看上一遍。在了解如何采集漆树的原漆后,再看师傅们用漆的手法,我简直就要为之着迷了。”

  在檀溪堂文化产业园,陈来华向学子们展示着檀溪堂近年来研发的产品。《六子奁盒》《剔犀花觚》作品古朴圆润,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桃形首饰盒、雕刻精美的香薰炉……每件漆器都吸引着学子们的目光。

  传统技艺要在创新中传承发展。当看到一块长约5米、高约2米、全部采用天然大漆、由榫卯工艺制作而成的“檀溪堂”大漆匾牌时,学子们更是惊叹不已。陈来华告诉记者,他们计划将这块大漆匾牌申报吉尼斯纪录,让千年“野王紵器”以更加崭新的形象,面向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