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玮萱
梦回大汉,古城飞歌。9月12日晚,依偎着山阳故城斑驳的城墙,一场由山阳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山阳故城保护性开发指挥部、山阳区新城街道、焦作市朗诵联盟、山阳故城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走进山阳故城诗歌朗诵会”,在山阳区新城街道墙南村大剧场精彩上演。
穿越三千年的沧海桑田,感念刘协的悬壶济世,聆听刘禹锡《山阳城赋并序》中的感叹,体悟鸡黍之交故事中的重情守信……一群文艺工作者用诗歌、用古琴、用吟诵、用汉舞带领观众重忆山阳故城的厚重文化。
焦作,古称山阳。山阳故城自然是城中之城,是焦作3000多年城市文明发展史的“根”文化。2006年,山阳故城进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如何发掘好、保护好、合理利用好这座饱含了焦作人情感的“城”,一直令我们上下求索。
200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从我市穿城而过。为了保护这座“城”,国家工程让路绕道。从此,不了解山阳故城的焦作人开始了解这座城,了解山阳故城的焦作人开始爱上这座城。寒来暑往,几度春秋,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如今山阳故城的保护利用进入崭新时期。近一年来,围绕山阳故城而展开的或官方或民间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一时间,我市掀起山阳故城文化热。
除9月12日举办的“走进山阳故城诗歌朗诵会”外,近期,记者从山阳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山阳故城文化研究会分别了解到,今年5月,山阳区邀请焦作本土作家开展“走进山阳”文化采风活动,我市一批知名作家、诗人大笔如椽,写下10余万字的优美文章,介绍、赞美山阳故城。紧接着,山阳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正在编纂《走进山阳》一书,该书是集文化、文物、旅游为一体的文学史书。
今年6月,山阳故城文化研究会又通过焦作诗词家学会整理出了《历代用典山阳诗文选鉴》,其内容收录了从古至今与山阳故城有关的诗作约3000篇。与此同时,由山阳故城文化研究会发起,墙南村民参与的大型豫剧《山阳公》(暂定名),也排演正酣,很快与观众见面。
在一首首诗歌里,在一次次深情的朗诵中,在独具地方特色的豫剧表演中,在一本本厚重的书籍中……我市文化界正在利用各种形式,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山阳故城文化。
谈起这一两年来在保护山阳故城文化遗产方面发生的变化,山阳故城文化研究会会长、墙南村委会主任樊照辉告诉记者:“前些年,当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开会,提出适度开发山阳故城文化遗址公园的设想时,大家对此是质疑的。而这一两年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宣传造势,大家对发掘山阳故城文化充满了信心,有了心劲儿。”
我们不难发现,山阳故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始终是山阳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头戏,也是我市文化产业大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两年来,山阳故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持续推进。其中,最亮眼的提法是让“山阳人文与云台山水深挚联袂”。
采访时,山阳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焦玉江告诉记者,山阳区文化符号众多,山阳故城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山阳区致力于打造“山阳文化一日游”,与近在咫尺的云台山水遥相呼应,相互弥补,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山阳区文化与云台山水的深度融合,发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促动作用,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山阳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助推器。
山阳故城是城中之城,这座现存城址占地约300万平方米,周长约5000米的城,四面城墙虽已残迹斑斑,但仍在风雨中屹立不倒。1700多年前,这里有街区、市场、高楼、粮仓,城镇文化繁荣昌盛。那时的城比现在大,刘协与他的子孙后代在城中安享岁月,富庶的庄园主正在比谁盖的楼高。如今,跨越千年,我们与它相识,希望这座城在新时期呈现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