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焦作晚报》报道,市民周女士带着女儿、儿子到大沙河生态治理项目园游玩,突然发现两个孩子没有跟上来,当她回头寻找时,看到女儿和儿子手里拿着地砖,在路边忙碌着。原来,栈道与步道连接处有一排地砖松动,不少地砖散落在路中间。姐弟俩看到后,将散落的地砖搬回来,然后在原来的位置上摆放整齐。这件令人暖心的小事在微信朋友圈收获了众人点赞。
景色越美,游客越多。随着生态治理成果逐渐显现,大沙河沿岸的生态公园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健身的热门“打卡地”。然而,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很少人会留意栈道与步道连接处那一排松动的地砖,即使看到,也会本能地提醒同伙迈过去,小心跌倒,至于弯下腰把散落的地砖摆放整齐,更少人会如此起心动念。
对于普通人的“熟视无睹”,我们没有谴责与批判的意思,更不会将此上升到“道德审判”的高度进行解读,因为大家没有做错什么。但也正因为如此,周女士两个孩子的行为才更值得网友点赞——姐弟俩时刻为他人着想,具有强烈的公德意识,是高素质的文明小市民。大多数时候,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本能的反映,这种本能的形成,有先天因素,但更在于后天的教育与培养。这正如周女士所说,小小年纪便有如此举动,正在于孩子父亲的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这位热心肠父亲就是姐弟俩的精神导师。
孩子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的世界充满阳光,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冲击,社会上存在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淡化等现象。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缺失,缺乏为社会和集体作贡献的热情与精神。姐弟俩的行为不但为狭隘的利己主义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也为普通人树立了一个不高不低的公德标杆。而孩子们父母的榜样作用则是这个公德标杆下牢固的基石。
景美人美家乡美。这件令人暖心的小事,向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定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和鼓励更多人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