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许 凯
“现在,矿上的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就可实时监测井下排水、供电、运输等系统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与井下人员联系并进行处理,确保各系统安全运行。”10月24日,古汉山矿机电科副科长孙振鹏向笔者介绍该矿智能矿山建设带来的变化。
据了解,古汉山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吨,矿井共有3个风井、4个采区、3个主排水泵房、11个变电所、14部主煤流胶带输送机,机电运输系统布置地区较广、机房多、运输距离长。复杂的生产系统和繁重的人工操作使该矿领导充分认识到,智能矿山建设势在必行。为此,他们按照智能矿山建设要求,在地面铺设了8千米架空光纤,在井下大巷敷设了20千米光纤,并在调度楼二楼安装了信息化机房,相继建设完成了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主排水自动化系统、主煤流自动化系统、电力监控系统、主井冗余系统升级及无人值守系统等,为全面实现“智慧矿山”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该矿信息化机房,笔者看到硕大的可视化屏幕上,显示出人员定位、皮带运输、通风机、大巷轨道运输、顶板监测、主井提升、副井提升等18个模块。孙振鹏介绍,屏幕上显示的是矿井综合自动化平台,通过矿井环网、自动化调度平台和子系统接入,实现了对矿井各生产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报警故障等集中监测展示以及对井下变电所、胶带输送机、主排水泵等系统的远程控制。同时,实现了网络连续传输不中断、生产系统集中监控及分析报警功能,达到了智能矿山建设的初步要求。
信息化机房操作人员陈慧轻点鼠标,矿井主提升系统的运行情况立刻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上面开停记录、故障记录等数据清晰可见。孙振鹏介绍,该矿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对主井提升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使提升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易于通信的功能,能够实现交互式的访问和控制。同时,完善检测监控内容,根据安全生产需要增加了检测设备设施,包括系统运行参数、音频、振动及工作环境温度、湿度等数据监测,真正实现了远程操作和主井车房的无人值守,可以在信息化机房实现开车操作和故障状态下的急停功能。
在该矿信息化机房,除了大屏幕上显示的矿井综合自动化平台外,还有10余台电脑,连接着主排水泵房自动化系统、主煤流皮带自动化系统、变电所电力监控系统、压风自动化系统等。孙振鹏点开主排水泵房自动化系统后,电脑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中央泵房的画面,6台水泵的运行参数也一览无余。孙振鹏介绍,矿上的主排水自动化系统,实现了中央泵房、16泵房及东风井泵房共33台水泵的就地单控、现场集控、地面远控,同时具备语音通话、视频监控联动功能。主煤流皮带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井下14部胶带输送机的地面集控功能,同时具备语音报警、卸载点视频监控联动功能,使安全生产系数大幅提高。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矿的智能化建设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系数,而且实现了减人提效的目标。该矿副矿长胡广林告诉笔者,近年来,该矿先后建成了10余个自动化系统,实现了主井提升系统和压风系统的无人值守,减少岗位操作工50余人,减人效果显著,实现了“少人则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