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根知底写成“芝根芝底”、慢生活写成“漫”生活、一往情深写成“衣网”情深、十全十美变成“食全食美”、三国演义成了“三锅演义”……行走在我市的大街小巷,如果你注意,就会发现街头的广告牌、店牌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其实,街头广告牌错别字横飞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不仅容易让人对汉语言产生错误认识,而且也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拉低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招牌、广告用字等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缘何街头错别字现象愈演愈烈、风起云涌,主要根源还在于在符号互动、印象管理的背景下,一些商家或者广告设计者越来越多地追求“视觉效应”,在广告字面的设计上个性化、新奇化。因此,不惜对国家的语言文字进行“改头换面”,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人为制造一些卖点和看点。
由于汉字的独有属性,也让汉字在表情达意上具有很强的功能。往往一个字、一个成语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标志意义。因此,如果罔顾汉字的文化传承价值和文化品格,通过谐音等方式对其进行篡改,其实是对汉语的亵渎。2014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对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等进行批评就可见一斑。
随意篡改、乱用成语的现象对未成年人很容易产生误导,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违背。因此,相关部门不能再“选择性忽视”,应真正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重任。首先,我们的城市管理部门除了对广告的位置、尺寸、大小、样式进行审核外,还需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进行监督。其次,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应担负着引领和示范的职责,带头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给全社会规范使用汉语作出表率。第三,在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方面,其实也可以发挥学生啄木鸟的作用,号召他们去纠正街头错别字,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社会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语言文字课。
街头错别字拉低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对文化传承和树立文化自信产生了负面影响,更可能会在无形中“误人子弟”。兹事体大,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