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进一步地进行小学美术剪纸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我们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赏历史作品——提高兴趣
剪纸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还要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鉴于此,我们就开展了剪纸艺术欣赏课。分三步进行:讲解剪纸的起源及作用;运用多媒体欣赏剪纸作品;初步剪简易纹样——剪纸符号。通过讲解、欣赏、实践三部曲,学生会产生想学剪纸的浓厚兴趣。
二、打破常规——创作为主
传统的剪纸教学方式是“被动式”教育,靠发样品、学生临摹,然后去创作,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的惰性心理,抹杀内在的自我创作灵性。针对这一现象,我运用了“学生创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熟练基本技能。团花较简单易出效果,从剪团花入手练习“剪纸符号”——弧形纹、角纹、月牙纹、水波纹等。掌握这些纹样后,要求学生创作团花。要求:用上已学的剪纸符号;要有节奏感;图案新颖。学生能设计并剪出较好的团花,也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主题创作。首先了解创作特点和表现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仔细观看几篇范画,再总结剪纸特点:概括精练、夸张变形、整幅连接。让学生设计一幅剪纸并将其剪下来,再讲剪纸的表现方法是阴刻还是阳刻。阳刻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阴刻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其次是阴阳结合,就是根据画稿的虚实关系,采取阴刻和阳刻交叉的办法使画面效果更为丰富。
掌握剪纸的特点和表现方法后进行主题创作。要求学生一是多看,二是用笔记本把搜集到的剪纸贴在里面,这样就有了自己的资料库,再进入实质性创作。注意发挥他们的剪纸个性及想象力,要求在构图上可借鉴他人的,但不能受其制约。例如,在以《蝴蝶》为题的剪纸创作时,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设计不同的形态,并对所表现的形象进行大胆夸张。要求反复修改设计,不要急于刻出来。为此,我还编了十字言“修改—观察—再修改—再观察”。
剪纸作为正在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需要教育者将它作为一种常识传递给孩子们。应该在教学中用“守”来传承我们的剪纸文化,用“变”来丰富我们的剪纸文化,赋予民间传统艺术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