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法院有一支“夕阳红”诉前调解团队,5名专职调解员,平均年龄61岁,均为共产党员,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个月,利用“互联网+调解”模式,调撤案件80起,调解成功数量居全省第四名。他们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姿态,用“云调解”这把钥匙,找到了有效阻断人群聚集、提高矛盾化解效率的完美“打开方式”,为青年法官树立了榜样。
“爱学习”
迅速掌握网上调解技巧
疫情发生后,解放区法院诉调对接中心立即响应院党组提出的“用网络手段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号召,5名老同志快速落实、自我加压,向院里信息技术人员学习,向院里年轻法官学习,回到家中向儿子、孙子学习,很快掌握了微信群聊方法、网上调解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法院在线调解平台的操作流程,并积极梳理能够网上调解的案件,尽快组织当事人进行网上调解,做到了特殊时期诉调工作“服务不缺位、矛盾不上交、纠纷快化解”。
“够专业”
调解员队伍素质是基础
5人调解团队是由老干部、老代表、老委员、老教师组成的,具有长期群众工作经验,说他们“三言两语”就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并不夸张。
“光有‘大嗓门’可不行,调解需要方法和技巧,更何况现在是隔着屏幕‘不见人’,或者你在电话那头、我在电话这头,都不能面对面,这更加考验我们的调解能力。”调解员李全亮笑着说。为此,他们积极探索了一套适合网上调解、电话调解的方法:一是援引案例,用已经发生的真人真事,甚至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当范例,并援引已生效裁判文书调解,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具体化。二是计算成本,针对案件特点分析利弊,计算时间成本、情感成本、声誉成本,抓住调解关键点。三是亲情融化,对于婚姻家庭纠纷类案件,以亲情纽带作为支撑,注重引导双方修复亲情关系,然后再释法析理,解决问题。此外,解放区法院还指派一名审委会委员、员额法官负责司法确认和业务指导工作,夯实诉前调解工作基础,做到调解流程规范、卷宗制作规范。
“拼敬业”
以结案多少论英雄
5名老党员在生活上是亲密战友,在工作上却是“竞争”对手。他们你追我赶,以结案数量多少论英雄。受疫情影响,诉调对接中心案件数量有所下降,每人每天平均调解2案的现状不能满足大家的办案需求,团队内部甚至出现了“争抢”案件的情况。今年60岁的调解员田培武专门找到中心主任张党生,主动要求增加自己的案件分配数量。张党生耐心劝解后,他才作罢。
“扬美德”
退休不退岗发挥党员余热
调解员李亚慧退休前是市豫剧团领导,工作了近30年,有着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退休后,她也没闲着,继续发挥党员余热,摇身一变成了社区的“知心大姐”,甚至她的家都成了免费的“法律问题咨询中心”。街坊邻居有什么不明白的法律知识,都会通过电话、网络咨询她,“和事佬”的角色深入人心。
自从加入解放区法院“五老”调解团队后,李亚慧觉得自己找到了“组织”,找到了一个可以最大化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虽然法院诉前调解工作“点多、面广、线长”,经常让她感到时间、精力不够用,但李亚慧觉得,群众找到她就是信任她,不管多么复杂的矛盾纠纷,自己一定要千方百计调解好。
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法院“两个一站式”和“智慧法院”建设的工作要求,解放区法院立案庭与审管办信息技术保障人员对接,加强对诉前调解工作的信息化保障,大力推广在线调解平台运用,不断提高在线调解适用率。2月份以来,该院通过法院调解平台共受理调解案件127件,居全省前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