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点滴,珍惜点滴。202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和世界水日共用同一主题:气候与水。本主题着重于以协调和综合方式管理气候和水,因为气候与水密不可分,两者都是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减少灾害风险等全球目标的核心。
珍惜每一滴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不仅影响工农业发展,更是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生命线。据统计,有20多亿人生活在严重缺水的国家中,大约有40亿人一年中至少有一个月面临严重水荒。水量和水质问题威胁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有研究表明,若全球升温1.5摄氏度,全球水资源短缺人口将增加4%;升温2摄氏度,全球水资源短缺人口将增加8%。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贫乏的国家之一。而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现象频发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更加剧了我国水安全形势的严峻程度。
冷冻水
山区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居住着约11亿人。山区被称为“世界水塔”,因为位于山脉源头的河流盆地为超过一半的人口提供淡水。中国的冰冻圈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北部以及黑龙江北部地区。以乌鲁木齐河上游最大的冰川“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自1959年以来,该冰川一直处于退缩状态,2001年冰川面积缩减至1.71平方公里,2008年缩减至1.59平方公里,2018年进一步缩减至1.51平方公里,2001年至今冰川面积减少11.7%。近年来,该冰川呈加速消融趋势,与全球冰川总体变化一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显示,目前海平面升高速度是20世纪的两倍多,每年升高3.6毫米,而且升高速度还在加快。1980年至201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
干旱
干旱对粮食安全、卫生、人口转移和迁徙产生重大影响。
自古以来,干旱就是气候自然变化的一个特征。由于气候变化,预计在全球多地,干旱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将会增加,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员和经济损失。
有记录以来最长的干旱期是172个月(1903年10月10日至1918年1月1日),发生在智利的阿里卡。
洪水
洪水是最致命的自然灾害,每年袭击全球许多地区。过去几十年,洪涝灾害呈增长趋势,这是强降水频发、上游土地利用变化以及人口和资产不断向洪水易发地区集中的结果。1970年至2012年期间,风暴和洪涝造成100多万人死亡。骤发洪水约占洪涝灾害的85%,其造成的死亡率也最高,是世界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之一,每年有超过5000人因此丧生。
气候变化与水
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以及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自然发生的气候驱动因素,对水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水蒸发速度加快,造成水循环加快。但是较高的蒸发和降水率在世界各地分布并不均匀,季节性降雨模式越来越不稳定,雨带和沙漠的传统位置也因气候变化而发生转变,一些地区可能出现比正常情况下更严重的降水,而其他地区则可能出现干旱。
充分利用每滴水
根据2019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到2050年,预计全球用水需求将比目前用水量增加20%~30%。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9年年末,我国总人口数约为14亿人,一滴水大约为0.05毫升。那么,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全国约省水70立方米。成年人维持生命活动每天至少需要2升水(0.002立方米),70立方米水可以维持35000人一天的基本需水量。
保护水资源,希望真正能做到人人有责。 李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