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从水中走来,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生命。但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远古时代,久旱不雨,人们会期待神灵相助。如今,人们依旧习惯抬头看天,但不是期待“呼风唤雨”的神灵出现,而是寄希望于一汪云端的“活水”,寄希望于现代科技带来的人工增雨。
人工影响天气虽能让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呼风唤雨”,但并不意味着降水从此就“随心所欲”。通过人工增雨开发云水资源,需要了解当地的云水资源状况及主要的降水云系特性,通过准确预报、专业监测,掌握云系的宏微观特性和适合增雨的作业条件,并将飞机的灵巧性和地面指挥的先进性有机结合,有效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从而达到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的目的。
目前,人工增雨催化作业的方式大体有三种,即在地面布置AgI燃烧炉、以高炮和火箭为主的地面作业、飞机催化作业。只要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和适合的云物理条件,科学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可在自然降水基础上增加10%~2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已逐步建成国家、省、市、县以及作业点五级有效衔接的组织体系。目前,我市共有标准化人影作业站点8个、火箭架16套,专业作业队伍共计39人,在全省人工影响天气竞赛中连年名列前茅。
2019年,全市气象部门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原则,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抓住一切有利作业时机,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18次,累计作业影响面积2400平方公里,为缓解旱情、助力大气污染防治、降低林区火险等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的旱情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播云耕雨可佑民生,科学认识云水资源及变化规律、合理开发云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市气象部门将持续在云水资源研究上发力,为开发利用云水资源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李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