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嘉莉)近日,一家失信且濒临倒闭的医疗企业,在修武县法院的善意执行下,终于“活”了下来,不仅主动偿还了欠款,还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2016年6月30日,河南一家医疗器械销售公司陷入资金周转困境,其法人代表李某向邹某借款5万元应急,但事后李某未按期归还本息。2018年2月,邹某将李某起诉至修武县法院。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被告李某偿还借款。判决生效后,李某依然没有还款,邹某申请强制执行。
修武县法院执行局迅速行动,依法冻结了该企业的银行账户。被卡住“七寸”的李某终于坐不住了,主动打电话请求法院解冻账户:“我不是故意不还钱,是企业真的太困难了。请求法院给予宽限,等我争取来银行贷款后一定还钱!”
收到被执行人的请求后,修武县法院立即派人深入企业一线调查,发现该企业确实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也并非故意赖账,解封账户的确有利于企业及时恢复生产,关键是该企业正在向银行申请贷款转产重要的战疫物资口罩。执行干警综合分析案情后认为,继续强制执行下去,企业很可能倒闭,不仅申请人的利益无法维护,还将引发企业破产、职工下岗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权衡利弊后,执行干警主动做申请人的工作,及时停止强制执行程序,并解冻了被申请人的企业账户。被执行人承诺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质保量促进生产,并在2020年5月1日前将执行案款履行完毕。在执行干警的努力下,申请人表示理解并接受还款方案,双方达成还款和解协议。
账户解封后,被执行人很快争取到60万元银行贷款,引进2台口罩生产线,并实现了日产15万只口罩的产量,迅速实现企业盈利。日前,还没到还款期限,被执行人李某就拿着执行款来法院履行了义务。
一年来,修武县法院始终坚持善意执行的理念,把准善意执行的尺度,秉持“放水养鱼”的方式,全力支持企业走出纠纷,让执行不能的“死案”重新“复活”,不仅维护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截至目前,该院已执行结案涉企案件21起,兑现执行标的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