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来到市中医院,恰巧碰到正在坐诊的心血管科主任赵金岭,了解来意后,他说:“最近治疗了不少心悸患者,我觉得可以说说。”
“心悸是一种中医的病征名称,常常合并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等症。而西医所说的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都可以参照中医心悸的病征分类进行治疗。其实,说通俗点,心悸也是人们常说的心慌,正常人一旦心跳失去固有的规律,就会感觉不舒服,出现心慌。对于心动过缓的患者,西医通过安装起搏器进行治疗,效果不错,但是有些人比较抵触。而对于那些心跳忽快忽慢以及夹杂有暂停的患者,中医有着比较独特的优势。”简要介绍一下心悸的基本概念,赵金岭随手用鼠标点开电脑里的一个病例说:“前两天有个67岁的男性患者,既有心动过速,又存在大量的心脏停搏,对安装心脏起搏器非常抵触,于是来医院就诊。我通过中药、针刺、中药熏洗等方法,使患者的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心动过速和心脏停搏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那就说说具体的治疗方法。”记者接着问。
赵金岭想了想说:“中医治疗心悸的方法有很多种,现在我们常用的方剂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方中麻黄能外解表寒,附子能温补肾阳,而细辛因为气味辛温雄烈以及走窜的功效,既可以帮助附子温经补阳,又能帮助麻黄解散表寒。三药合用,既可以温阳中兼发散,还能在解表中兼补虚,对于心阳虚损导致的心悸有非常好的疗效。再有就是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著名中医大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被后人誉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赤芍、枳壳、甘草、柴胡等多味中药组成,主治与血瘀症相关的心悸、胸痛、头痛、夜寐不安、急躁善怒以及某些呃逆不止等病症,临床治疗上效果非常好。”
看到记者兴趣不减,赵金岭继续说:“还有一些常用治疗心悸的方法,比如针刺、督脉灸、中药熏洗等,其中督脉灸,也叫隔姜灸、长蛇灸、火龙灸,以前报道过,是非常受患者欢迎的一种隔物灸法。另外,还有针刺,主要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一些穴位。”
最后,赵金岭告诉记者:“前两天有一位老太太心慌来医院治疗,我们的医生在其内关穴上扎了一针,一分钟不到就止住心慌了。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常用的腧穴之一,位于手腕横纹线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针灸甲乙经》上记载:‘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备急千金要方》上记载:‘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经常揉按内关穴,可以起到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对于心痛、心悸、热病、肋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眩晕、癫痫、偏头痛、肘臂挛痛等有缓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