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他常常疾步如飞,冲锋在抢救生命的最前线,与死神赛跑,救人于危难之中。工作之外,他还是一名热心义工,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社区、入家户,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等群众免费提供上门诊疗服务,奉献爱心,市民称他为“雷锋式的好医生”。他,就是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军锋。2014年,他被评为中站区优秀义工。2015年,他被中站区宣传部推荐入选《焦作市第十批“身边的榜样”数据库》,其典型事迹被媒体报道。2018年,他荣获2017年度焦作市“身边的榜样”称号。
爱岗敬业
分秒必争战病魔
急诊科是医院的最前线,惊心动魄的抢救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张军锋凭借精湛的医术,创造了无数生命的奇迹。
年届六旬的老刘,就是在张军锋手里捡回了一条命。去年,老刘和朋友在市中医院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突然心慌不适。在朋友的帮助下,老刘勉强来到市中医院急诊科,这时他胸闷症状加重,突然意识不清倒在走廊上。张军锋凭借丰富的急诊知识,判断老刘为急性心肌梗死,于是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展开抢救,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胸外按压……半个多小时后,老刘终于转危为安,恢复意识。类似这样的病例,张军锋处置过许多,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成功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十几年来,他在内科急危重症快速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心脑血管疾病、急性中毒、急性胸腹疼痛、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尤为擅长,名声在外的背后,则是多年来默默的付出。
200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张军锋进入市中医院工作,三年后,他服从医院的安排,到具有急、重、繁、乱、杂等特点的急诊科工作。急诊科对医生在疾病的广度认识上要求很高,为此他经常挤出时间钻研业务,提高急救本领。2013年获得“河南省中医经典知识竞赛”二等奖,2016年获得焦作市中医药岗位技能竞赛一等奖,2016年获得河南省中医药岗位技能竞赛二等奖……一路走来,他不断提高急危重病救治能力和急救技术水平,向急救医学高峰努力攀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把中医与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中西医的不同优势来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在他的带领下,该科医护人员均能熟练掌握中西医两套急危重症诊断和抢救治疗技术,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观神色、望形态、验齿龈、闻声音、嗅气味、诊虚里、查舌苔、切脉象等,对发热、咳嗽、胸痛、腹痛、腰痛、头痛、昏迷、血尿、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眩晕、呕血等症状,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抢救治疗。
“其实,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大有可为,著名中医药学家李可撰写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了28种自创方剂,对于抢救各种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其中,尤为著名的破格救心汤,曾成功治愈1000余例重症心衰患者,从而彻底改变了外界对中医是‘慢郎中的看法’。”张军锋说,“中医药在外感发热上,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进入发热门诊工作时,常用中医药为发热患者退烧,效果不错。”
无私奉献
志愿服务勤为民
从洛阳市宜阳县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张军锋,深切体会到老百姓看病不易。在接诊患者中,张军锋总是把患者当成家人来对待,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没必要作的检查,他不会轻易让患者去作;让患者用最少的钱把病治好,绝不让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钱。在他居住的中站区李封街道紫荆社区,街坊邻里有头疼脑热的,都爱找他看。遇到上门看病的邻居,他从不拒绝,且分文不收。
2012年,张军锋在社区人员的推荐下,加入了中站区李封街道组建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张军锋发现,很多孤寡老人年事已高加上行动不便、就医困难。于是,他利用空闲时间,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等群众免费提供上门诊疗服务。在焦克路一个安置小区里,一位90岁的老人突然身体不舒服,他得知后立即赶到老人家中处理,连续几天为其进行诊治,最终使老人康复。在跃进路,一位患有高血压、帕金森等疾病的薛姓老人晚上突然发热、呼吸困难,他得知后马上赶到老人家中,连夜进行处理,直到病情好转后才离开。在为居民上门义诊服务的过程中,张军锋与社区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居民们称他为“雷锋式的好医生”。
“在社区只能处理些小病,治疗还是需要尽快到医院。”张军锋说,“不过,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长期的工作经验让我越来越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张军锋在志愿服务中,更加热心向群众宣讲健康知识。针对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逐渐提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的问题,他利用空闲时间,向社区居民宣传常见的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治疗知识;在春秋季流感高发期,他下班后在社区给居民上起了健康教育课,给他们讲解多开窗通风、醋熏房间等流感预防知识,建议他们加强锻炼,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冬季是肺病、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他便提醒居民注意保暖,有基础疾病的居民要按时服药,避免季节病发生。
对于这分付出和坚守,有人问他累不累、苦不苦?张军锋说:“服务人民是最大的幸福,帮助他人是最大的快乐,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有这个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