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伏珠坡下吊英魂
我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正是金丹换骨时
“转 儿”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6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丙辰 / 文学评论
正是金丹换骨时
——汤林尧先生的创作和研究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面对汤林尧《西岭集》中的二十余篇《说诗文稿》,我却真的无所措手足。

  汤先生论起来,应该算是我的老师。无论年龄或是在文学界的阅历,这样定位,都不为过。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师范专科毕业后,分到了孟州的一所乡下高中任语文教师。年轻气盛,壮心不已,在七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对玫瑰色的文学之梦实难忘情。深更半夜,寒来暑往,磨穿铁砚,坐残冷月,在那方格稿纸上孜孜不倦地做着无用功。那时对文学的眷念犹如少女的初恋,清纯温馨,不含杂质。自己铁定了心,非文学不嫁。任那一次次无情的退稿,消磨着自己的耐心。至今想来,仍觉得青春无悔,血脉贲张。学校校长并未给我这个“怀才不遇”的新教师泼冷水。他热心地告诉我,现在孟县创作上比较有名气的是汤林尧,他也在教育界工作。如果有机会,可以为我引荐。汤林尧先生就成了我参加工作之后,听到的第一个地方文学界名人。我的家和学校同处孟县东北隅,与温县、沁阳地头相接,鸡鸣三界,地处偏远,距他那里有三十里之遥,虽向往之,实不能至。因此,我在乡下教书三年,对汤先生一直怀着文学青年特有的执著愿望:期待着某一天登龙门得见名士,瞻山斗仰望高贤。

  1984年我调到了孟县政府办公室做秘书工作,汤林尧先生好像也是这一年调到县文联,任作协主席的。我驻路之北,公在城之南,两院相距几百米。终于得偿夙愿,见到了这位儒风深蕴、处事厚道的文学名家。汤先生功底深厚,谈吐稳健,不张扬、不盲从、不附和、不轻言。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胸有成竹的自信和定力。有不少习作者自恃甚高,夸夸其谈,本欲求正方家,往往夺席谈经,足上首下。但汤先生从不抢话,从不拦截,一任来访者雄辩滔滔,待其弹尽粮绝,再从容指陈。评诗论文,自有机抒,褒贬往往成真知灼见。这一年,我在《南京文艺》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一件旧工装》,接着,接二连三,一发难收,成为我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驾着文学这只小船,不再逗留在岸边打转,逐渐驶向作业的深水区。而这个重要的转折,毫无疑问,是得益于汤林尧先生的帮助和指点的。

  四年后我调到了焦作工作,但毕竟故土难舍,文情难断。县里的同志来看我,也少不了拉拉陈年旧事。我回县里公干,也总要拐到县文联去坐坐。相见无俗套,浊酒一杯,清茶几盏,两腋生风之际,话题多是读了什么书,发了什么文章,汤林尧先生此时已兼任焦作市作协副主席了。此间他发表了《玩种畜的女师傅》,题目很惹眼,地方风味浓郁,是个有生活原型的中篇小说。我很认真地读了一遍,十分钦佩他对民俗风情的把握和表达。2000年前后,我写了一篇引来了麻烦的杂文《应能辨牛是雄雌》,还有意引用了汤先生这个作品中的故事。

  汤林尧先生是个文学的痴情者。他拿着做学问的功夫搞创作,每一篇东西都字斟句酌,不做作、不卖弄、不玄乎、不晦涩。读汤先生的作品,你只有感叹做不到,你不会抱怨看不懂。每当和先生聚谈一次,我这种感觉就增强一分。在现在这种浮华世相里,文学早已风光不再,名门闺秀沦为了“垂老徐娘”。油头粉面的轻薄儿,偶尔把文学当做秦楼楚馆寻开心。投机取巧的“半瓶醋”,也敢来文学祭坛上装神弄鬼。“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热闹固然热闹,但是桥上的和楼上的,着春衫的和舞红袖的,又有谁如汤先生这般文学的真情种,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以身相许呢?

  汤林尧先生是创作的多面手,诸题兼善,古今皆通。尤其在旧体诗创作和研究上更具过人之处,是焦作文坛上旧体诗创作和研究的权威人士之一。这固然得益于他深厚的家学渊源,精通格律的父亲在幼年就对他进行良好的韵律启蒙;更得益于他孜孜不倦的实践和探究。他对旧体诗词创作的深厚造诣和出众水平,并非无源之水。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开浚了创作的源泉,谦逊好学的君子气度让他视野开阔,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实事求是地说,以他现在对古体诗词创作的心得和功底,普通作者已经很难与他比肩。但是,他仍然孜孜以求,下着凿壁偷光一般的苦功夫。谁能相信,一个七旬老人,不去含饴弄孙,乐享天伦,却自费乘着公交车,北上京城,西去长安,负笈千里,拜师求艺。中国著名的古典诗词界的霍松林、刘征、林从龙等五老,汤先生都是他们家中的座上客;林从龙先生更是汤先生的知交。他和这些耄耋鸿儒的交往,既不获蝇头微利,也难收蜗角虚名,仅仅是为了在与大家宿儒的交往中,丰富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自己的古典素养。旧体诗的创作和研究,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总是在想,汤先生的创作之路和艺术造诣对许多后来者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当一个人锲而不舍,力排杂念,几十年专注于某一事物的探索和研究,必定能够由博而专,由浅入深,臻于大成,诞登道岸。遗憾的是善始者实繁,能终者克寡。急功近利和图谋虚名,使很多人人不愿下持之以恒的苦功夫,结果仅得皮毛,与成功失之交臂。

  汤先生是个深具古风的厚道人。他在旧体诗创作中的影响自然招来不少倾慕者前来求教。有的老道,有的稚嫩,有的还未得其门,但汤先生总是十分认真。佳者极力赞誉,谬者指其疵病,瑕玉不掩,褒贬公允。既不一味从谀,也不妄加批驳。《西岭集·说诗文稿》中有一篇对李士敏诗词的评析文章,便是先生这种厚道古风的有力证明。对此我也深有体会。2008年末,原市文联主席李九思先生突然辞世,消息传来,惊恸焦作文坛。我和九思先生曾有过半年共事,就写了一首旧体诗和两副挽联以寄哀思。但自知水平低浅,平仄不谐,怕贻笑于大方,便把稿子寄孟州向汤先生求正。没想到,他改动之后,又专门坐公交车来到焦作,当面见我,一一解释。并十分诚恳地告诉我,要想写好旧体诗,仅靠埋头写是不行的,必须要读前人诗论,才能事半功倍,不断长进。他在纸上随手给我开了个书目,计有《后山诗话》、《沧浪诗话》、《六一诗话》等。汤先生古典诗词的高深素养,也与他对古人诗论的精研细读密不可分。

  这些年来,汤先生在致力于旧体诗词创作的同时,结合创作实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这本《西岭集》中收录的二十余篇评析文章,见解独到,论辩精细。汤先生的诗论,不是架空高论,奢谈宏旨,而是言无虚发,句句着实,对习作者的鉴赏和创作都有极为适用的指导意义。这些苦心孤诣换来的心得,凝结着汤先生几十年的心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