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玲
“与现在子孙满堂、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相比,真是天差地别啊。当年,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虽个个心向往之却只能敬而远之。”回忆起那个时代的生活,家住解放区焦南街道中州社区85岁的李原明感慨万千。
记者从曾培炎主编的《新中国经济50年》上看到:“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生活状况,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然而,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从1966年到1976年,10年没有组织过正式高考,交白卷也可以上大学。”退休老干部65岁的王玉珍告诉记者。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表明,当年全国文盲半文盲有2亿3千多万人。
到1965年,焦作市和现辖各县区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圆满完成,扭转了经济困难局面,使国民经济出现了新的生机,走向了协调发展的好局面。
“综观这10年的历史,尽管受全国大形势的影响,这期间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我们的经济建设为此也受到很大影响,但总的看来,这一时期焦作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是发展的,前进的。特别是焦作市区在“大跃进”运动中所建立起的相当一部分工矿企业,以及此后部分大的市属工业企业的创建和发展,为焦作市后来成为以能源为主的新兴工业化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10年的王斐文说。
“文革”使焦作市的社会生产正常秩序受到巨大破坏,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然而,即使在政治形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吃苦耐劳的焦作人民仍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建设,工农业生产呈波浪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