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51版:红色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历史影像
风清气正好扬帆
北大荒:百万青春砥砺 天下温饱所托
擦亮司法为民的第一道窗口
天平在党旗下闪光
焦作党史大事记
党建工作结硕果
抓党建助推工作全面提升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7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大荒:百万青春砥砺 天下温饱所托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在被称为“东方第一场”的黑龙江农垦总局前哨农场场部,记者找到一位“北大荒”的早期垦荒者———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坦克兵伍顺光。

  时隔半个世纪,伍顺光还记得自己刚到北大荒的情形。1957年,他转业来到三江平原的八五九农场。北大荒的蛮荒和苦寒,让他震惊。“除了树林子就是草甸子,荒无人烟;住的是‘马架子’。”那是一种半截子在地底下,潮湿阴暗,土墙草顶的简陋房子。周遭的沼泽地被称为“大酱缸”,随时可陷人于绝境;一天到晚“三班倒”的蚊虫如同云雾裹胁。

  伍顺光并非第一拨垦荒者。他的前辈是一批被称作“老铁兵”的转业军人。伍顺光来到北大荒的三年前,同样从朝鲜战场归国的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发现,部队驻地附近土质肥沃,“肥得都冒油花了。”一个开发北大荒的宏图在他脑海里萌发了。这位曾经开发过南泥湾的将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开创者,动员铁道兵部分复员转业官兵,“到北大荒,建设机械化农场”。

  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番号命名的军垦农场———八五农场在虎林西岗成立。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钱上的女拖拉机手原型梁军,是比“老铁军”还早的拓荒者,早在1948年,18岁的她就开上了拖拉机,这位中国最早的女拖拉机手曾是这个农场的开荒队长。新中国诞生前,中共东北局先后在北大荒建起通北、查哈阳、鹤立等农场,播下农垦的第一颗种子。

  八五农场成立后,铁道兵的复转官兵近两万人来到北大荒,建设了从八五一到八五九等一系列铁字头番号的大型农场。这些农场,多数处于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带。伍顺光来到八五九农场所住的马架子,就是“老铁兵”领着劳改犯人建的。

  北大荒更大规模的开发是从伍顺光到来的次年———1958年开始的。

  和伍顺光一样,喻敏学也参加了抗美援朝。从战场下来后,他被安排到重庆步兵学校学习,再过一年他就毕业,这时学校集体转业,目的地是北大荒的密山,要从头建点垦荒。但到了哈尔滨,才知道密山因为安排不了大批军人而告急,整个步校的人都将去充实已经存在的“解放团”农场———宝泉岭农场。

  “我们要去荒原,不是农场!”喻敏学向记者表示,当时充满了激情,希望在一片荒地建功立业,所以对安排他们去已经开垦的农场曾提出抗议。不过最后他们接受了现实:“军人,有令就得行。”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一列列军车从大江南北、南海之滨,向北大荒汇集。事实上,当时交通工具根本不足以运送这支队伍。于是人们响应王震号召,徒步向北大荒进发。无数像徐先国、喻敏学这样年轻的战士来到北大荒。1958年到来的垦荒者,有一个历史赋予他们的专有名词“十万官兵”。

  与“十万官兵”几乎同时间来到的,还有另一支无声的队伍——那是在1957年开始的“反右”中,从首都各部委被送往北大荒各个劳改农场“监督劳动”的“右派”们。

  不过,除了丁玲、戴煌、丁聪等知名文化人曾经留下记录,其他芨芨无名的“右派”事略不得而知。 南 方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