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今日沁阳/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牵住带农增收的“牛鼻子”
燃气使用安全知识问答(之五)
图片新闻
新农村 新社区 新生活
沁阳环保目标排名
居焦作各县市之首
我市发现假冒小包装食盐
我市基层民政所
实现“四到位”
“大棚桃”给力计生户
百字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7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农村 新社区 新生活
——河南省安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下)
《农民日报》记者 李朝民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为促进安阳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在抓好11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农区新型社区建设。”安阳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路曙光说:“所谓农业区是指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平原农村区域。就安阳市而言,主要指滑县、内黄县、汤阴县和安阳县东部等区域。安阳市农业区占全市区域的70%,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通过几年努力,初步找出了一条建设农业区新型农村社区的路子。”

  调查发现,当前安阳农业区主要存在“弱、乱、差、缺、脏”五个问题。

  经济发展“弱”。一是产业弱,没有工商企业,也没有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主要以常规的粮食生产为主,个别的村民从事小型的畜牧养殖业或温棚瓜菜种植。二是收入低。青壮劳力主要以在外打工为主,老人、妇女在家从事农业生产。

  房屋建设“乱”。“空心村”现象严重。通过对全市48个村庄调查看,无一不存在空心村现象,随着近几年村民进城务工、就业、购房,到外地居住人数的增加,空心村出现了有增无减的趋势。住房设计不合理,建房随意性大。

  基础设施“差”。一是用水情况。村民饮用水质各异,大多没有通过消毒、检测、净化或过滤等处理过程,难以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大部分没有自来水。二是道路建设。调研发现,从村庄到乡镇主干道(村庄道路二级)之间的公路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但村民使用最频繁的三级支路,硬化覆盖率不足36%。

  公共设施“缺”。从抽查的16个村看,公共服务设施除了学校、卫生室、幼儿园大部分村庄具备外,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均为空白,特别是洗澡堂、红白事集中办理处,敬养老院等。内黄县高堤乡西渡村71岁的李大爷说:“最让我发愁的是购买日用品,村里商店东西很不全,只有到乡里或县城去买,很不方便。”

  村容村貌“脏”。高堤乡东渡村村民李柱生背诵了一段顺口溜:“刮风满天尘,全是犬马吟,乘凉无处去,四处找树林,下雨满街水,一路水上行,夜晚村里归,皆是迷路人。”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部分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杂物乱堆、牲畜乱放的“四乱”现象。

  针对实际,安阳市采取的建设路径是:按照村庄布局控制性规划,若干个弱小村庄逐步向中心村集中,拟整合弱小村庄,不再单独安排宅基地建房;按照中心村建设的详规和农民需求,每年集中建设相应数量的多层、高层等不同形式新型住宅。按照15~20年为一个建房周期计算,20年后,在农业区基本建成新型农村社区,基本实现与经济发达区农民同步入住。

  至于建什么,葛爱美认为,平原农区新型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三为主”,打造一个高质量的“生活服务圈”。“三为主”即:一是以发展经济为主,对农村土地进行有序流转,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培植高效农业、现代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二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搞好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以夯实公益设施为主,在中心村建立、完善连锁超市、卫生院、敬老院、托儿所、文体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个“生活服务圈”即以中心村为载体,重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构建若干个高质量的“半径两公里服务圈”或“步行20分钟生活圈”。

  必须把握好的几个关键环节

  “弓已开,箭已发。目前,安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到现在,不是建与不建的问题,而是怎么建、怎么抓的问题。否则,不但会使这一利国利民的新生事物发展受到影响,而且各种矛盾和问题也会自然地接踵而来。只有不回避矛盾,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才能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协调有序地推进。” 路曙光认为,下一步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主体地位。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如何避免“一刀切”、一哄而上等问题,关键在于尊重农民意愿。要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严格落实“一事一议”,科学选择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要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尽量做到不举债、不攀比、不强迫、不包办。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整体推进。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业区和深山区的协调发展问题。一是对农业区,重点制订好村庄建设控制性规划,编制中心村建设详规,按照试点先行、分期分批的原则,逐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二是对已具备条件地区,要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增点扩面,适时启动。三是对正在建设中的113个新型农村社区,切实按照农民意愿,保质保量,加快进度,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四是对不宜居住的深山区,按照移民搬迁规划落实。

  把握问题本质,突出导向作用。一是坚持建新拆旧的原则。避免出现村庄不但不减少,反而增加,土地不但不节约,反而浪费的现象出现。二是坚持腾出的土地主要用于复耕和解决当地工商业发展用地的原则。避免出现耕地不增加反而减少,工商业、人口过度向城市集中,出现新的农村社区变成“空心区”现象。三是坚持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原则,重点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

  完善体制机制,突出主题创新。要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宏观指导、协调、管理、督查机制,建立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土地、住房、社保、就业等保障机制,解除入住农户后顾之忧。要适应村庄整合的新形势,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加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在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社区组建党总支或党委,探索构建充满活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注:原文刊登于2011年6月9日08版《农民日报》。转载时有改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