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 楠
本报通讯员 景国红
朱广卫
煤城,这是外界长期以来对我市认识的思维定势。可人们不知道:全国都在用的厦工工程用车出自焦作,全球氟化工行业的龙头在焦作,河南人饭桌上的蒙牛奶制品也全部产自焦作……
曾经,我市工业多以煤炭资源衍生为主,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面对资源枯竭的倒逼、环境恶化的难题,是一筹莫展,还是勇敢面对?焦作人的回答很坚定:工业发展势必要转型升级。
众所周知,工业是我市的当家产业,工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GDP近七成,工业创造的财税收入占全市财税收入的八成以上,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对我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这一重大机遇,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由百年矿业城市向更具活力的新型工业城市转型。 如今,我市的铝、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渐成气候,风电装备、新材料、光电、光伏四大新兴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其中,工程胎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位,氧化铝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全钢载重子午胎产量居全国第五位,电解铝产量居全国第九位,汽车零部件产量居全省第一位。
特色园区建设是我市发展工业经济的一大特色。依托现有中心城区工业基础,围绕河南煤化焦煤集团、风神轮胎等10家骨干企业,我市大力推进焦作(焦煤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等首批十大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十大园区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2亿元、利税3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4%、33.7%。其中,园区部分实现销售收入100.2亿元、利税1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9%、21.1%。“十二五”期间,首批十大特色产业园区计划实施项目63个,总投资507亿元。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885亿元、利税156亿元。
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了中国兵器工业焦作光电产业园、昊华宇航“双二十”搬迁、龙源电厂、中轴年产10000辆专用车等428个重大转型项目,形成了如焦煤集团、风神轮胎、万方铝业、河南中轴、中内配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工业企业实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142家,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三位。
今年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404.6亿元,同比增长15.5%,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当月增速从2月份的10.3%,增长到3月份的16.1%,再提高到6月份的18.6%,5个月增长了8.3个百分点,月均增幅提高近1.7个百分点。
纵向观之,我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结构比例从2005年的10∶62∶28调整为目前的7.7∶66.4∶25.9。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我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加快3.9个百分点。同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是“十五”末的2.8倍,“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达到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