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凤岭同志诗词集《风铃》整理成册后即送我审看,嘱我进行修改并给予评论。我仔细通读全篇,除指出个别贻误外,未作改动。评论也谈不上,只能将一些读后感想写成文字,随着该书的付梓奉献给读者,以共享《风铃》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感受。
《风铃》是凤岭同志的第一部诗词集,收集了他四十多年的诗词作品。数量虽不惊人,但字字句句如闪光的珠玑,记录了他大半生的经历。从孩提学生时代起,到当兵入伍,再到转业到地方从事行政机关工作,都有诗篇相伴。可以说,这部诗词集是他人生风雨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少年时代,他天真烂漫,童趣横生。“坐口大锅当小船,轻轻地划水向前,扯起菱秧一棵棵,摘下菱角一串串”(《采菱歌》);“我有一只狗,取名唤赛虎。送我去上学,迎我村头路”(《爱犬赋》)。这些诗句,虽没有精雕细琢,却满含真情实感。凤岭同志自幼爱诗,十二岁就崭露头角,在家乡一带被称为少年诗人。一些同龄人至今仍记忆犹新,见面常以诗人呼之。他从小就有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酷爱读书,这在诗词集中也有体现:“唯恐父母催睡急,豆灯深捻光线低。三更过罢方半部,不觉声声闻鸡啼”(《夜读三国》)。在“破四旧、立四新”年代,不少书籍被视为“四旧”而遭焚烧,凤岭同志时常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把要烧或未烧完的书藏起来带回家看。《读书》一诗就记录了这一特殊年代的特殊事:“生在乡村少见书,纸上有字皆一读。残章断节重排序,片语只言先记熟”。1973年冬,凤岭同志参军入伍,使他的诗词创作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雪中练兵》、《去团部路上》、《读雷锋日记》、《拉练》、《冬练黄河滩》、《靶场抒怀》、《军营新年吃饺子》等诗篇把紧张活泼的军旅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把读者带进一个全新境界,仿佛也曾参过军似的。《飞车出征》、《炮击脱浪》、《闻我军攻克谅山》等,则散发着浓烈的战火硝烟,给人以胜利的喜悦。上世纪80年代末,作者转业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新的生活环境,为他的诗词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他长期负责焦作工商系统宣传教育工作,担任《焦作工商》主编,曾参与编辑《焦作工商志》、电视专题片《退向辉煌》、《红盾出击》、《文明花开别样红》、《为了农民的欢笑》等,负责焦作市工商局与焦作日报社合办的《焦作日报·市场卫士》栏目,积累和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马路市场昔日景,搞活经济做先行。摆摊占道旧观念,贸易入场新事情”。(《<退向辉煌>编后》)“经济繁荣应有规,侵权假冒实相违。市场执法赖红盾,头上尊严重国徽”。(《<红盾出击>编后》)这些诗句再现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艰辛,而“纸上得来总觉浅,心中委屈有谁知。只将多少辛酸泪,尽付怆然一笑之”(《焦作日报〈市场卫士〉专版出刊十年》)则吐露了积郁在心中的苦衷和甘为工商行政事业奉献一切的乐观精神。
《风铃》在展现白凤岭同志人生经历的同时,也呈现给我们一幅幅美丽的画图,这源于作者笔下工夫。诗是讲形象思维和意象、意境的,只有超脱常人的思想,才能点化出精美的意象,从而构成壮丽的诗景。凤岭同志早期作品虽略显生硬,但仍然给我们以贴切的感受。到了中年以后,经历了解放军大熔炉的熔炼,积累了地方行政工作的经验,再加上不断深化学习,诗艺诗技自然有了更大的提高,不但可以熟练运用诗词格律,而且诗味越来越浓,诗景越来越美。特别是在转业到地方后,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风情和自然景象,更使其笔下生花。“暮归小院农家乐,盛夏晚餐随处坐。移床屋外觅清凉,鏊饼无拘三两个”。(《玉楼春·夏夜》)这首回乡探亲夜宿农家之作,让人如临其境,如果按照诗中所描述的景象作画,该是何等的奇思妙想!在他的山水诗中,更有其独特的构思,把眼前的景象与心中的遐思揉和在一起,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总将巨鼻拂清漓,寻却蟾轮浸影时。万载拥怀水月冷,分明石偶有相思”(《象山水月》);“百里遥看对岸清,雪峰迎日幻霓虹。一池碧水凉如玉,疑是春风替夏风”(《赛里木湖》)。凤岭同志的咏物诗也别开生面,尤其是对秋的描写更有独到之处:“斜风吹处尽潇湘,霹雳滂沱入泽泱。且让闲愁随意去,弄将天水好冲凉”。(《秋雨》)
人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尤甚,所谓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诗人通过种种意象,把读者引进绚丽多彩的意境,让人一睹蓄含在笔端深处的心灵火花,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就是诗的感染力,从《风铃》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一点。作者是用心创作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充满字里行间。凤岭同志常把哲理融入诗中,让人有感有悟:“柴草忌填实,烟多忌慌张。做事须用心,心虚火自旺”。(《烧火谣》)“脚印踏成千百坑,一分辛苦一分功。不经磨砺难成器,天下功夫铁铸成”。(《题少林武僧练功房》)凡此种种,体现了作者精神境界的充实和心灵的豁达开朗,也是我们新时代诗人应有的品质。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北京《诗词百家》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