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结集出版《箫与鼓》第四卷,送文稿于我阅,并嘱作序,我岂敢班门弄斧?但先睹为快之后,真还忍不住有话想说。
石原先生是我的好朋友,是焦作文学界拥有深刻影响和广泛人缘的资深作家。上世纪80年代,当我们这些文学的痴情汉欣喜若狂庆贺自己的“豆腐块”偶见报端的时候,石原先生是文学副刊上的顶梁柱,已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了。石原为人敦厚,颇具古风。助人不求感德,受施常怀谢恩,圈内诸公大都以与先生相处为乐事。他没有门墙观念,不分年龄长幼,不看名气大小,不论职位高低,年高德昭的,初涉创作的,都咸于交结。
石原创作上的勤奋和执著曾感动过不少圈内人。他是焦作文学界最早出作品集的作家。1992年,他以两卷本《箫与鼓》相赠,我惊异于他创作成果竟有如此之丰。后来,他又担任了国有大型企业的重要领导职务,面对企业转轨变型的特殊时期,企业改革、生产发展、职工福利、社会稳定,有多少大事需要他萦绕胸际,参与筹划。然而,现在又有第四卷《箫与鼓》付梓。在别人都无病呻吟的无闲暇的时候,石原这100万字的作品是如何写出来的?我此前也曾以勤奋自诩,但在石君的创作成果面前,自己那点出息简直不堪一提了。
石原创作的显著特色是扎根基层,立足生活。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创作原动力。他在焦作文坛上,算是成名最早的,也是坚持最好的。当不少文学的薄幸儿对文学始乱终弃、远扬高引的时候,他却始终执著于内心的一分坚守。文学创作成了他表达情感的利器,也使他养成了长于思考的习惯,善于思考是作者创作的基本素质。见别人之常见,发别人之未发,这是作家异于常人的看家本领。只有这样,你的作品才有原创性意义,也才可能开浚创作的智慧之源。石原先生就具备这样的过人之处。在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在企业转型的变革过程中,凡人小事、长河浪花,很多人都在听着,都在看着,但耳濡目染成寻常事,便也付诸东流了。但石原不一样,他用慧眼看透了世间万象、改革百态的寻常事物中隐含着的普遍性意义。他没有让它从思考中溜号,而是把他拦截下来,咀嚼、推演,寻找出它普世、喻世、劝世的意义。涉笔成趣,言之有理,这种功力,是石原先生的过人之处。
文如其人的古训,在石原先生的创作中得到了最深切的印证。石原的敦古、厚道、谦和是圈子中出了名的“长者风范”、“袍哥”,在文学界拥有十分广泛的人缘。石原的作品也是雅俗共享。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雅而不虚,俗而不贱,赏心悦目,行云流水,使读者读来既无滞塞感,也无市井气,又如在碧波无倾的水面上航行,从教化中受益。石原的作品突出的特点是本色家常,纾缓有致,语言平实,娓娓道来,犹如在一个秋晨,展读一封家书,于晨鸟之鸣中发生共鸣,很容易获得沟通和共识。
“文人无腐气、武士无刀兵气、山人无烟霭气、女郎无脂粉气,便为世上不可少之人。”“血管里出来的却是血,水管里出来的却是水。”在石原的胸臆里,跳动的是一颗赤胆忠心,不会去像一些浅薄的人那样去攀附时髦,以为乐事,而是以积极的眼光,发现生活中那些忠贞不渝的、为世风好转而努力践行着的党员干部的可贵精神,为读者燃起一支照亮的火把,作品中写到的那位七十多岁的老党员,硬朗的身板和爽朗的性格,却使我们对经济改革和振兴倾注满腔期望。
读石原作品,你不能不佩服他深广的人脉。贵为企业领导,他却一直生活在底层平民的世界中。他占据着人心,接引着地气,因此也有着充沛的创作源泉。深植于现实生活土壤中,使他拥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他的高产似乎也从这里找到了答案。急公好义却满嘴牢骚的狗蛋、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恩爱夫妻、八十二岁仍然要采药的岳母……这些每时每刻发生在身边的凡人小事,好像走不入那些文学“大家”的法眼。但经过石原慧眼的传递和文笔的开掘,每一件事都可歌可泣,每一个人都精神崇高。“出人安详,其……无非和气;出人狠戾,声音笑语,浑是杀机。”在石原先生眼里没有大奸大恶的人,没有不可原宥的过。略其窥表,察其内质,眼内尽是可书之事,尽是可交之人。石原在这个平民世界里,自得其乐,乐不思蜀,和他们插诨打科,坐地摊,喝小酒;听他们嬉笑怒骂,讲怪话,发牢骚,感动着他们的感动,幸福着他们的幸福,石原被他们高度认可和接纳。同时,这些凡人小事、懿德佳行也使他们成为石原创作的主题。“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段有关创作的至理名言,多年来似乎一直不被提起,但石原几十年如一日在这条道路上,关注基层,秉笔为文。
石原的正统创作道路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古板的码字匠,一个格田里的苦修者。他怡然自得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勤奋、执著、好学使他思想不生锈,生活不落伍,是我们这茬人中比较时尚的一个作家。上网、摄影、录像,自不待言,浏览集中80余篇文字,可以看见时髦的石原对不少流行歌曲耳熟能详,或信手拈来作为标题,或稍作化用表达新意,时尚元素为他的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使我们感到,他的不断开掘和善于汲取,使他保持和时代步调相一致,和社会潮流保持着脐带联系,也让我们在他的字里行间,可以依稀听到共和国前进的铿锵足音。
《箫与鼓》的第四卷付梓,毫无疑问,读后的感觉是石原的水平越来越好了。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石原作品的老到功力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练就的。
承蒙先生抬爱,写了上述文字。不敢置评,只可借勉。也真诚期待赋闲的石原先生可以稍作调息。“种三分附郭田量晴较雨,寻几个知己友弄月吟风”。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写出更多的锦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