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产业集聚释放“乘数效应”
兑 粮
图片新闻
焦作制动器技术升级脱胎换骨
土地流转“转”出好日子
合作的力量
农民打工不出村 种田顾家又挣钱
一把火烧出的国内知名品牌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作的力量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赵晓晓

  一个融合了农机和农业的合作社,成了博爱县金城乡南庄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金钥匙”,成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无缝衔接的“黏合剂”,成了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高架桥”。近日,记者在博爱县中原种植专业合作社采访时,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

  走进该合作社,记者看到院内车棚下整齐地排列着大型收割机、播种机、深松机,施肥机、打药机、山药开挖机也一应俱全。该合作社理事长孙永利告诉记者,正是这些农机具,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2008年8月,在外经商的孙永利回家时听到村里几个农机户发牢骚:“劲没少出,油没少耗,钱没多挣。”具有强烈市场意识和为群众服务责任意识的他立刻认识到,各自为战不如抱团取暖,遂成立了仅有6台拖拉机、2台小四轮的博爱县金城农机专业合作社。机主们当年的单季收入由以前的1.2万元增加到2万元。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永利来到该县蔬菜大镇孝敬镇,了解到一个大棚投资6万多元,一年收入5万多元,而自己的农机即使国家补贴3万多元后仍要自掏腰包5万多元,而每年的纯利润仅有2.5万元。自己有了现代化的农机具,又流转了上千亩的土地,怎样才能土里刨金又成了孙永利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0年,博爱县中原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孙永利任理事长,开始了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土地经营。“2010年,我们流转土地1160亩,每亩地给流转群众450公斤小麦。如果这上千亩土地仅仅种植小麦、玉米,我们将白白忙一年,基本没有利润。那一年,我们种了50亩铁棍山药、25亩生姜,仅这两项收入就高达230万元。”孙永利说,“今年,我们种植铁棍山药100亩、清化姜100亩、洋葱100亩、怀地黄50亩、小麦和玉米800亩,产值将达800万元,创利润近300万元。”

  全村土地流转后,土地产出效益比以往多140万元;全村300多个劳动力得到了解放,有的到该合作社打工,有的到外地务工,每年增收400万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