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敬爱的父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八年了。总想写点文章追述对父亲母亲的怀念,一直到现在才得以如愿。
2004年的春天,对于我们姊妹来说,注定是一个悲痛的春天,在这个春天里,操劳了一生的父亲母亲双双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一年,父亲82岁、母亲77岁。
那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正是阖家团圆共度元宵佳节的日子,而我却因公出差在省城郑州。在返回的途中,我接到父亲发病的消息后匆匆赶到家中,看到的是躺在床上昏迷的父亲。我和姐妹们站在床前,一声声呼唤着父亲,却未能唤开父亲紧闭的双眼,第二天中午,父亲那跳动了80多年的强劲的脉搏永远停止了跳动。
一个多月以后的3月17日(农历二月廿七),我在省委党校参加全省宣传干部培训班,紧张的学习中手机很少开机。那天午饭后,我刚打开手机就接到妹妹的电话,说母亲状况不太好。我便向省委宣传部负责培训的同志请假赶回家中,第二天,母亲便也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一天是父亲去世的第四十二天,也是父亲“六七”的忌日。
作为父母亲的唯一男孩,我本应尽孝于父母堂前,但我却因吃着国家的俸禄,不能尽作为儿子的责任。年迈的父亲和因病卧床的母亲全靠五个姐妹轮流侍奉,而我却只能星期天回家看一眼老人便又匆匆离去,很少能有一整天时间来陪伴父母。而最让我遗恨终生的是,在父亲临终前没能让他老人家再看我一眼。
父亲去世后,姐姐们告诉我,在我离开家的春节的那几天里,父亲一直在念叨着我,他每天盼着星期天,因为,这一天他的儿子才会有时间回到他的身边。可是,父亲盼来的却是一天一天的失望。那几天,也许父亲已在冥冥之中知道他的生命将走到尽头,他可能还有许多话要对儿子交代,也许他仅仅是想能再最后看儿子一眼,可我却连这一点也没能使父亲满足。父亲,我尊敬的老父亲,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愿每天守候在您的身边。
父亲生于1923年,在80多年的岁月里,饱尝了人间的苦辣酸甜。父亲淳朴仁慈,宽厚待人,光明磊落,从来没有因生活琐事与乡邻红过脸吵过架。父亲的一生历经磨难,与世无争。父亲兄弟4人,作为长兄,父亲从年少起就跟着爷爷为家业奔波。上世纪60年代前后,父亲和他的三个弟弟一样都在外工作,弟兄几个的妻子、儿女都还在一个锅里吃饭。这时,爷爷、奶奶都已年过花甲,兄弟4人中必须要有一个回到农村参加集体劳动干农活挣工分。作为长子,父亲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回到农村帮助爷爷、奶奶操持家务,直到1980年他们兄弟4人分家为止,当时父亲已年近花甲。
母亲生于1928年,母亲承继了中华民族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秀品德,一生勤劳善良,和睦邻里,敬老爱幼,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她和她的几个妯娌相处如亲姐妹,几十年间从来没有吵过嘴红过脸。在父母亲半个多世纪的共同生活中,他们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甘苦相伴,堪称楷模。
作为父母,为了全家的生计和养育6个儿女,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古稀耄耋之年仍不愿歇息。为了儿女的幸福成长默默奉献了一生。
作为父母的独养儿子,他们虽对我寄予厚望,但绝不娇惯我;他们虽然把家业兴旺的希望全都投注在我的身上,但绝不逼迫我按照他们的意志成长。我出生时,父亲已经步入不惑之年,母亲也将近40岁,靠土里刨食挣得的微薄收入,父母供我念完小学、初中、高中,走上工作岗位。父亲和母亲都是明理的长者,当我毅然放弃高考回到村里担任村团支部书记时,他们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对我在人生途中的每个选择,父母都十分理解和支持。
追忆父母,你们没有给我留下多少金银财产,但却给我留下了一笔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精神财富,我将用我的一生承继留给我的这笔宝贵财富。
追忆父母,你们的一生没有做过大的事业,没有什么惊人的壮举,但你们用世人无可挑剔的美德,给所有认识你们的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和追忆。
父亲、母亲,你们虽是平凡的人,但在我心中永远是伟大的,是值得我永远景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