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鹏飞 实习生 申孟杰
在很多人眼中,手术台上主宰一切的是主刀医生,其实,在手术中负责监控患者生命体征的麻醉师才是最高指挥官。他们“隐身”在医生的背后,用自己精湛的专业技术,保证了每一台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无影灯下写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为市人民医院成立最久的科室之一,麻醉手术室虽然仅有11名医护人员,但要承担着整个医院所有手术的麻醉和术前准备工作,还要确保手术万无一失,这其中的紧张与忙碌可想而知。
“再苦再累也要干好本职工作”
在麻醉手术室办公室,一台微波炉静静地放在角落里。麻醉手术室为什么会有微波炉呢?张占军苦笑着对记者说:“说了不怕你笑话,微波炉是用来热饭菜用的。我们科室工作太忙,有时候中午忙的都顾不上吃饭,即使叫了外卖盒饭也没时间吃,往往是中午叫的外卖要等到下午才能吃上,因为每台手术之间仅间隔10~15分钟,常常是这台手术刚下来,就又该去忙下一台手术了,为了避免大家经常吃冷饭,科室就专门买了一台微波炉,保证大家下了手术后能吃上一口热饭。”
那么,麻醉手术室到底忙到什么程度?张占军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起来:“一台普通的手术一般需要一个麻醉医生,而一些大的手术则需要两三个麻醉医生,手术室即使全员上岗也只有11人,而每天需要配合的手术有几十台,人均每天都要上四五台手术。上个月,由于需要做手术的患者太多,麻醉手术室全体医护人员加班加点配合临床科室开展手术,最后一统计,竟然做了620台手术,创下了科室成立以来的最高记录。”
“上个月,科室的所有人每天都在加班,从7时一直忙到晚上10时,没有休息过一天,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都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张占军骄傲地告诉记者。
32岁的胡腾是麻醉手术室一名普通的医生。提起胡腾,张占军感慨地说:“胡腾在工作上敢拼敢干,而且任劳任怨,他在几个月前刚刚当上爸爸,就在上个月,他在一次手术后对我说,想抽一点儿时间回家一趟,孩子发高烧了。”
听到这句话,再看着胡腾疲惫的眼神,张占军的鼻子顿时就酸了,当即让胡腾回家照看孩子。“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高烧达39.5摄氏度,这有多么危险。”张占军禁不住提高了声音,“但就是这样,胡腾带孩子看过病后,把妻子和孩子送上出租车,又赶回了科室开始工作,这就是麻醉手术室医生最真实的写照。”
面对手术,麻醉医生满腔热血、尽职尽责,可是当面对家人的时候,他们却有些“冷血”。31岁的徐冰是手术麻醉室唯一一个大龄未婚青年,进入医院工作后就一直待在麻醉手术室,在这期间虽然也谈过恋爱,但每次都没有成功。
为何如此呢?因为对于徐冰来说,陪女友逛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不但平时要加班,而且周六、周日还要临时安排手术,忙得恋爱都谈不好,为此家里也颇有怨言。但徐冰却淡然地说:“既然当了医生,再苦再累也要干好本职工作。”
47岁的韩芳是麻醉手术室的一名老护士,几年前就查出患有高血压病,但她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不仅如此,在医院组织报名参加援疆医疗队时,韩芳不畏艰难困苦,第一个报名参加,为年轻的医护人员做出了表率。
严阵以待确保手术万无一失
“麻醉手术室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临床科室做好手术麻醉工作,不能有丝毫大意,否则就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张占军严肃地说,“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绷紧一根弦,做好周密的准备工作,严阵以待。”
从第一天干麻醉师到现在,张占军已经整整干了18年。18年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每次遇到大手术都坚持冲在第一线,以确保手术的万无一失。
由于痴心工作,张占军忽略了家庭,也冷落了妻子和女儿。“说起来我很愧疚,从买新房到装修再到搬家,我总共去过两次,一次看房,一次就是搬家,这两次的时间加起来也没有一天,大多事情都是妻子一手操办的。”说到此处,张占军这个五尺高的汉子忍不住眼圈发红了。
“要我说,所有麻醉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家属都是伟大的,没有他们的鼓励、没有他们的包容、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业绩。”张占军动情地说。
刚到手术麻醉室工作的李然,今年刚25岁,还没有成家。为了让有家庭的同事多休息,他就主动要求值班,24小时随叫随到。有时候,他实在太累了,就在科室里的椅子上躺个10分钟,就又起来工作了。
“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曾经让科里好几个人都累倒了。”张占军说,“为了不影响工作,我们建立了弹性工作制,安排麻醉师利用手术间歇进行休息,第二台手术换人上,避免了出现疲劳麻醉,确保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
多年来,市人民医院麻醉手术室一直保持着全年差错率低于全国水平,连续多年保持无一例手术麻醉事故发生,在全市卫生系统树立了一个模范的标杆。
图为张占军(左一)和同事正在为患者进行麻醉。 王学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