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离开她深爱的这个世界和亲人已经十五个年头了,那是她最应该也有条件颐养天年的年龄,却因病遽然辞世。子欲养而亲不在,在母亲去世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锥心刺骨的感情伤痛一直都无法消弭,以至想起母亲就会泪流满面,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想用文字纪念母亲又迟迟难以动笔的原因。
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已被无数的人们所歌颂,在我对母亲记忆的梳理中,这种刻骨铭心的爱自然也最为浓重。我永远无法忘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母亲为了多挣些工分,总是选择又苦又累又脏的体力活,就像老黄牛一样年复一年地默默劳作。
作为儿子,我最能理解在母亲清秀俊逸乃至柔弱的外表下,之所以能表现出那么坚忍、刚毅的力量,就是为了尽呵护孩子的责任。我同样清楚地记得,在每一天辛苦劳作后,疲惫不堪的母亲还要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们织补衣衫,因为任何时候她都不愿让她的孩子衣履不整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母亲不仅深爱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也深怀对弱者的同情怜悯之心,只是不轻易诉诸于语言。对比自己更为困窘的亲戚及邻里,母亲总是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母亲思维缜密,虽少于表达,但总会用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予帮助。
母亲不仅用她的付出和牺牲为子女提供了成长的物质条件,也用她纯粹的品德为子女织造了精神家园。母亲虽然没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但洞明世事,总会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适时地传达给子女。她从不抱怨什么,也不允许子女抱怨他人。即使遭遇势利之徒的轻视,也从不为意。她把生活中的所有磨难和不如意,统统化为更坚忍的努力和对子女自强自立的期盼。
悠悠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感念母亲,不仅因为她给了我们生命并培育我们成长,更因为她用善良、正直、坚毅和自尊的品格在子女心中铸就了一个可以膜拜的形象。做一个好人、一个真诚的人,是她对子女的最大期望。我们会记住她的要求,并予以践行和传承。
这应该是对母亲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