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健康之路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让孩子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开展专业培训 提高英语水平
西瓜子误入气管
五岁男童险丧命
大医精诚创绝技 妙手济世系童心
无影灯下的幕后英雄
减压力才能降血压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7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影灯下的幕后英雄
—— 走进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朱传胜

  当一面面锦旗被送到外科医生的手里时,当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言对外科医生说出时,你是否知道,还有一些曾经为了你的手术而在幕后辛勤工作的人吗?

  就像电视剧《心术》中所演的一样,尽管手术室在片中的镜头不少,但表现的主角却是外科医生们,而无影灯下的幕后英雄——麻醉医生,却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为此,记者于7月3日走进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还原了他们在手术中的工作场景,让大家真正了解手术麻醉科里的那些事。

  术前记事

  手术室是一家医院的核心部位,而长年坚守这块阵地的,则是手术麻醉科的医生和护士。

  当日8时许,记者来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楼七楼手术室时,门外已有不少患者家属在静静守候着。

  换鞋、更衣、戴消毒帽和口罩,记者身着标准的“职业行头”,走进“战场”。

  为了方便采访,该院手术麻醉科主任刘有才陪同记者进入手术室。他说,手术室共有8个手术间,今天都安排有手术。

  在刘有才的引导下,记者首先来到了第四手术间。

  手术间里,麻醉机、心电监护仪、体外循环机、除颤仪、多功能电刀、C型X线透视仪、纤维磨钻……

  操作台上,卵圆钳、布巾钳、持针器、直血管钳、弯血管钳、蚊式钳、组织钳、鼠齿钳、刀柄、镊子、剪刀、拉钩、吸引器头、压肠板、缝针、刀片、纱垫、电刀头……

  在手术台上,护士正在给一名女患者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她要在这里接受开颅手术。从心电监护仪上的血压数值变化来看,这名患者当时有些紧张。于是,刘有才走上前与这名患者进行攀谈,试图让她放松下来。

  接着,当班麻醉医生通过静脉通道,给这名患者进行麻醉用药。此时,刘有才也搭了把手,赶紧为患者建立人工呼吸通道。

  在这个环节中,气管插管最关键。只见刘有才借助小仪器,迅速将一根长约30厘米的气管导管,经过患者的口腔,插入气道,然后与麻醉机的管道接通,并进行一系列工作。此时,患者已进入麻醉状态,自主呼吸停止了。很快,刘有才打开了呼吸机,帮助处于麻醉中的患者呼吸。为了确保气管导管达到合适位置,保证呼吸道通畅,刘有才用听诊器放在患者前胸,认真仔细地听诊,感到满意后,严肃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笑意。

  “气管插管很关键,如果麻醉医生通过口腔或鼻腔,管子插不进患者的气管,患者的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手术就无法进行。”刘有才说,“因此,麻醉医生要在术前访视每一位患者,查看患者病情及其是否属于困难气道,如果遇到困难气道患者,麻醉医生就可以提前准备,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刘有才形象地给记者打了比喻,术前的麻醉,犹如正欲起飞的飞机,风险很大。这就要求每一位麻醉医生精心操作、认真负责,才能为一台手术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

  术中扫描

  其实,一台手术涉及到“三军”:一是主刀医生及其助手医生组成的医疗小组,负责患者的手术工作;二是麻醉医生,负责麻醉、维护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三是两名护士,一名是司械护士,负责手术台面工作,专门为手术医生递送工具,一名是巡回护士,负责手术台面下的工作。

  接着,记者又走访了其他手术间:第三手术间,普外二科主任乔祖俊正为一名盆腔肿块患者进行手术;在第六手术间,乳腺、甲状腺科主任许庆军正在为一名甲状腺患者实施手术……

  记者从中目睹到,当病人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睡着”后,生命的表现形式只能通过监护仪上的心电图、血压、血氧浓度等数据显示。这些数据会因麻醉药物的作用变得脆弱和多变,也会因手术过程的各种情况发生剧烈改变,任何一个数据偏离了正常,生命就会出现危险。此时,手术医生和护士无暇顾及这些,严密监测这些生命数据,时刻守护在患者身边“管理”患者生命的只有麻醉医生。他们不仅要为病人恰到好处地使用麻醉药物,还要负责病人手术期间的生命维持,一旦出现异常,就要立即给予纠正,使生命循着正常轨道继续运行。

  记者还注意到,术中,麻醉医师不仅要严密观察监护仪器上的各项动态数据,还要将病人的每项数据准确记录在麻醉监控记录本上。

  刘有才将术中的麻醉比做飞机的飞行阶段,尽管平稳,但是也会有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这就需要麻醉医生冷静应对。

  术后写真

  刘有才把术后的麻醉比做飞机的着陆阶段,无论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同样充满着风险。

  10时30分,第六手术间,许庆军为一名甲状腺患者所做的手术步入了尾声。在这里,记者亲眼目睹了术后麻醉患者苏醒的场景。

  手术台上是一名4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颈部手术即将结束,麻醉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和手术操作步骤,停止了麻醉用药。此时,这名患者仍带着呼吸机,过了半个小时后,麻醉医生决定拔出患者嘴里插的管子。刘有才说,何时拔管是术后麻醉医生最关键的工作,不能硬拔,要在病人配合的最好状态下拔管后,还要防止他们昏睡窒息。

  看得出来,患者此时非常烦躁。尽管如此,在麻醉医生的引导下,管子顺利拔出。随后,这名患者还要在手术间观察一段时间,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被医护人员安全送回病房后,麻醉医生的工作才真正结束。

  在多数人看来,麻醉医生就是在开刀前给患者打一针,然后就可以潇洒离场。但记者的所见所闻,完全颠覆了以前人们对麻醉和麻醉科医生的看法。

  通过这次体验,记者充分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有多么不容易。每一次手术就像在打一场绝不能输的硬仗,大到监护病人的仪器,小到一个针头,他们都要严格把关,绝不允许有一丝失误;每次用麻醉药前都要“斤斤计较”。虽然他们没有直接为病人解除病痛,但他们却承担着高风险、高负荷、高压力,他们才是无影灯下的幕后英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