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仕智 通讯员张明)社区规划如何编制?建设资金如何筹集?产业支撑如何构筑,多元就业如何实现?今年年初以来,温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克难攻坚,上作、陈家沟、岳村、五里远等一座座充满活力的新型农村社区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召开后,温县结合当地实际,紧扣城镇化发展主题,确立了“三年建10个,2020年建20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目标,以“城中(郊)村抓改造集聚,产业集聚区村抓规模集聚,文化村抓特色集聚,优势村抓提升集聚”为总体工作思路。
政府牵头,公开招标,科学编制社区规划,破解“人往哪里去”的难题。温县按照“向城区集中,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向中心镇集中,向中心村集中”的原则,公开招标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详细规划,不仅包括居民楼设计、社区建设成本、搬迁费用等,而且对社区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统一规划。马庄、岳村、上作等村分别委托北京泛华公司、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完成社区规划,并开工建设。前、后上作社区位于温县城区东北角,总占地860亩,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整个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按照“以人为本、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阳光、开放、亲水”三大主题,配套建设道路、供排水、电力、燃气、文化娱乐、绿化等设施,着力打造生态宜居、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人文家园,吸引周边人口集聚。
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联村帮建工作机制,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岳村新型社区占地396亩,总建筑面积47.8万平方米,规划整合4个行政村,容纳村民3916户1.3万人左右。岳村党支部书记张俊良说:“如此大规模的社区建设,资金问题如何解决?县、乡拿一点,县直企事业单位结对帮一点,村里自筹一点,群众拿一点,这道难题就解决了。”记者了解到,温县为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县、乡两级财政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引导资金,县里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各乡镇每年不少于30万元,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及产业发展给予资金扶持,同时确定县财政局和发改委为整合涉农资金的主管部门,严把各个涉农资金项目的申报关和去向关,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在此基础上,温县开展了联村帮建活动,安排有经济实力的县直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或新农村示范村,帮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2010年以来共争取结对帮扶建设资金500余万元。
土地流转、产业集聚发展,让农民住得起、留得住,破解多元就业难。马庄是温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排头兵,村党支部书记马栓牢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要引导农民‘上楼’,而且最重要的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这样才能让农民住得起、留得住,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他告诉记者,马庄新型社区通过拆旧建新、综合利用废弃坑洼地和砖瓦窑等措施增加建设用地,规划合并3个行政村,建成后村民集中居住,整理出来的土地能复耕的复耕,不具备复耕条件的用做企业建设用地,可节约土地700余亩。如今,在马庄村星罗棋布地分布着20多家企业,村里以土地参股企业保证了集体土地收益得以持续,流转土地的村民不仅每年每亩可以得到近800元的补贴,而且可以到村办企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