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渝川
因为失去、因为割舍、因为放下,我们才能前行,才能打开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才能激活生命的状态。但无论是主动选择的放下,抑或半主动的割舍,还是纯粹被动情况下的失去,舍弃总意味着“痛”。
家庭伦理、社会规则、法律规范、文化传统,为每个个体设定了大量的行为要求及禁忌,这即是“责任”——美国知名心理治疗专家朱迪思·维奥斯特在其所著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指出,“随着我们屈从于被禁止的和无法实现的事物,我们变成了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成年自我。在一些必要的限制之下,我们发现了自由,并且拥有了各种选择……变成了被爱联结着的自我。”话虽如此,但美好的结论总是在漫长过程之后得出,我们需要经过磨炼,要用于承担和直面舍弃之痛。具体来说,我们要承认自己早年或事业起步之初的设想是稚嫩的、不现实的,才能找到更宽阔的、恰当的现实选择;我们要坦承面对自己并非完美之人这样一个现实,学会从多个角度耐心寻找自己的优势并加之组合;我们要直面生命环境的复杂性,放弃不被允许的渴望,就算这种渴望在我们的幻想中一遍又一遍被唤起。
至于友情,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联系,大多数朋友原本就只是某一点上的朋友,我们要懂得尊重和把握这样一种有限性。反之,如果对所有类型的朋友都寄予过度的重压,要求朋友在方方面面都要与自己达成一致,在无度给予的同时又作无度索取,一定会招致所有友情的破裂,爱情与友情存在一定相似性。成人之爱从来就不意味着两个理想化的人的结合;对爱人理想化的期盼,那是青春期欲望的折射,是一种不懂得舍弃的、自恋式的极端愿望。
对于为人父母者而言,要让孩子获得健康成长,就必须懂得适时放手,不要将孩子单单作为自己期望的延续,因为盼望将他(她)塑造为自己想象的样子而设置过多条条框框。
如果生活生存下去,所有人都会在一个突然的时间节点,猝不及防的迎来无法逆转的衰老苍老开端。你需要以理智、情感和洞察力,带着从容放弃的心态继续走下去。但更大的挑战在于,这个开端似乎也总是“凑巧”的开启了一个人的亲情、爱情等亲密社会联系被一一剥离的过程。人到中年,非但韶华已逝,而且会不断迎来故有亲朋的故去。这是一种“预期的哀伤”,但也是人难以承担负荷冲击的哀伤。如果你爱的人离去了,你不仅会思念他(她),重新爆发出强烈的需要和渴望感,而且还会因他(她)弃自己而去而产生强烈的怨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懂得从痛苦中锻造出新的适应能力,你必须舍弃痛苦,接受那些注定到来的变化,否则你不仅无法阻遏痛苦,还可能加速成为他人痛苦的来源。《必要的丧失》书中也发出了意味深长的提醒,“在我们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的任何人生阶段,我们都有机会进行创造性的转变。”
(书名:《必要的丧失》,作者:朱迪恩·维奥斯特(美),翻译:吕家铭、韩淑珍,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