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市中医院消化系统病专家、副主任中医师马汴梁
本报记者 梁智玲
记者:消化系统疾病,因为发病率高,治疗不易彻底,让很多人饱受折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肠胃病患者有1.2亿人,是当之无愧的“胃病大国”。那么,胃病该如何治疗?如何才能治疗彻底?本期,我们邀请市中医院消化系统病专家、副主任中医师马汴梁结合临床治疗经验,给大家讲一讲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三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
记者:请问什么是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市中医院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有没有独到之处?
马汴梁: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该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成,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属中医学的“痞满”、“胃脘痛”等疾病的范畴。目前,西医治疗萎缩性胃炎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一般药物只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而且随着长期服药和用药量的持续加大,对患者身体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半途而废,只是间断性地控制症状的发生,从而延误治疗。中医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以清利湿热、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为法,辨证施治萎缩性胃炎,可使萎缩性的病变减轻,甚至发生逆转,有独到的疗效。根据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市中医院研制出了针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剂“胃宝”系列,通过该系列方剂的临床运用,为成千上万名萎缩性胃炎患者解除了痛苦。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消化性溃疡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因其发病率高、治疗不彻底成为医疗界一种公认的难治愈性慢性疾病,主要是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黏膜肌层的组织损伤。主要症状表现为上腹痛及上腹不适、烧心、吐酸、消化不良。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西药的治疗目标是消除病因和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及避免并发症。最常用的药物分为抑制胃酸分泌药、黏膜保护剂、抗幽门螺旋杆菌药和胃肠动力药四大类。临床研究表明,单纯西药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复发率高,特别是不规范的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病情,导致溃疡出血、穿孔、局部变形或癌变等。市中医院独创的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对症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能很快解决患者的痛苦,而且治愈后复发率低。
溃疡性结肠炎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患者常表现为腹泻、黏液血便及腹痛,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有溃疡性结肠炎8~10年的患者得结肠癌的风险增加5~10倍,且每年增加2%。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国内一些医疗机构常根据发病的症状和轻重缓解,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市中医院结合临床经验独创经验方“红藤消痈汤”,患者对症服用一个月后,症状全部消失,不易复发,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记者:既然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这么高,而且容易反复,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呢?
马汴梁:平时所吃的食物要新鲜并富含营养,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铁质摄入;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调味品;节制饮酒,不吸烟,以避免尼古丁对胃黏膜的损害;避免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及皮质激素类药物等,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检查,必要时进行胃镜、肠镜检查,遇有症状加重、消瘦、厌食、黑粪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主讲人简介
马汴梁:市中医院消化系病专家、副主任中医师,焦作市首届十佳中青年名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有所创见;擅长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消化道溃慢性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特别对胃黏膜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碘型增生等)、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各类医学著作40余部,获市级成果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