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版:青小说 上一版3
上月点评
钱财身外事
质量
谁也不认识
延续、终结与反刍
剃头匠老六
新书评
忧与爱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0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续、终结与反刍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单占生

  当我把这10位青年诗人的诗大体读完之后,我心中的与他们30年的时空距离随之消失。我没有在意他们来自何地以及他们正在从事什么职业,与我交流对话的直接对象是他们的诗。

  在我的阅读印象里,八零的诗大体应是对日常生活的“生命性”展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忧虑交织在一起,使得他对生活、生存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变得非常强大,由此也使得他的诗充盈着巨大的张力。

  刀刀的诗则在诗的内在质感和形式质感上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想象时空与真实时空的交错与互为使他的诗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时空感,这也使得他的细碎的民间叙事背后有了一个宏大的背景。

  与八零的感伤、刀刀的躁动相比较,王彦明的诗显示出一种特有的平静,他的诗如他写的《豹子之心》,“安静地匍匐在山上/看着身下的尘世”。这似乎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心态写真。

  西屿的诗展示了他成长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他对更为阔大的社会生存的关注。他诗中的桦栎树和他诗中的废墟呈现出现实生命的不同状态,由此可以见出他的心与血的脉动。

  空灵、典雅、精致,是纳兰容若的诗留给我的直接感受。从形制上看,纳兰容若的诗很似古诗中的“绝句”和“小令”,形制虽小,其气象却是悠远的。

  田春雨诗中的乡村意象别具一格。尽管田春雨在其诗中着力追寻那个“已故”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的身影,但乡村的破败与乡情的流失,生活的沉重与远方的迷茫使他的诗显示一种与年轻的心灵不相匹配的感伤与凝重。

  刘良伟把自己的诗心投射到其目光所及的地方。在他的笔下,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人物、事件,只要与他的心律共同了节拍,都可以成为诗。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诗是他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写照,也是他心的律动的记录。

  高野的诗最触动我的地方是他诗中所表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契合对他的文字的影响。童年的高野应该是生活在乡村。那时的他对自然应该有着极强的感受力。也许,正因为如此,现在的他对于今日乡村的衰落才有着深入骨髓的痛惜。

  徐林的诗基本是围绕着他的日常生活展开。他把他的诗集命名为“画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诗也正呈现出了他生活日程中的点点悲欢,同时也契入到他的内心深处,展示出一个自然真实的自我。

  和徐林相似,张艳庭的诗亦是围绕着诗人自我生活的形迹展开。和徐林的从身边的事出发又回到自己的内心所不同的是,张艳庭往往是把目光所触之物在自己内心煮化之后,再把这被煮化的情思投射到他的抒写对象的相关事物之上,并由此延展出一个更大的社会空间和诗性空间。

  写到这里,我们似乎应该提出一个问题。和他们之前的几代诗人相比较,80后的诗人没有提出什么标新立异的口号?而最能彰显他们存在的元素是他们的诗和“80后”这个年代的标记。那么,“80后”这个年代的标识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概念呢?为此,我又阅读了一些80后诗人的资料以及他们的诗作,似乎觉得“80后”这个概念既是对在此之前几代诗人总是以颠覆前代诗人的面目出线的诗坛现象的终结,又是对近百年来中国新诗传统的反刍性连接。在这种反刍性连接中,他们对近些年以标新立异的方式来进行诗歌创作的现象进行了较多的反思,也对他们诗中的创造精神进行了自觉的接纳与延续。诗坛在他们这代人笔下似乎沉静了下来。但这沉静不是沉寂,而是少了许多浮躁,多了几多反思。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