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河南日报记者朱殿勇、李建华、陈辉报道:11月6日,《河南日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三十二谈”,刊发了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的署名文章《争当工业转型排头兵》。沁阳市紧紧抓住新型工业化主导不放松,着力转型升级,持续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的思路和做法,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专家学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沁阳市干部群众:
持续转型 转无止境
沁阳市委副书记毛文明表示,沁阳的发展得益于转型,转无止境。从农业县到初级工业县再到现在的工业强市,沁阳转得主动,转得迅速,转出了成效。跟国内一些工业强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沁阳要迎难而上,积极作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上下功夫,在产业集群上下功夫,推动工业持续转型升级,叫响工业强市品牌。
该市发改委主任王龙表示,沁阳将和国家高端研究院所合作编制产业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布局和重点;提高龙头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引进消化能力,以龙头企业提升带动产业提升;绘制产业图谱,引进关键项目,补强产业链条短板;通过国家与地方联建实验室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看了文章很提气!我们要加强创新,不断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让沁阳的造纸装备制造业走在全国前列。”崇义轻工公司董事长宋晓说。
焦作市委书记路国贤:
加快转型
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
沁阳市通过招项目、引人才、抓聚集、破瓶颈、重创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三年居全省第四位,发展步入新境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为经济转型进行了有益探索。
沁阳市的经济转型是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一个缩影。焦作市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65.6%,能源、原材料等传统资源型产业仍占很大比重。工业转型的进程、效果,对于焦作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意义重大。我们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以焦作新区和产业聚集区为载体,实施高成长产业提质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先导产业跨越发展“三大工程”,加大对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扶持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形成一批集聚效应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焦作市转型发展步伐。
省商务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省对外开放服务办公室主任宋国卿:
大开放才能大发展
看了这篇文章,我为沁阳的发展感到欣慰和自豪。沁阳是我省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典型,该市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争当工业转型排头兵。强有力的工业基础,推动了就业、社会事业等的同步发展,县域经济位列全省第四的成绩证明这条路子走得很对,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大开放才能大发展。作为我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市,沁阳也是开放招商的典型。沁阳以工业为基础,立足于招大引强,引入中国化工、中国铝业和晋煤集团等8家全国500强企业落地,这本身就很了不起。而沁阳的开放又是宽领域开放、高水平发展,在引进项目的同时引入资源、人才和资本,助推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希望沁阳继续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创造更美好的前景。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刘道兴:
“凤凰涅槃”看沁阳
经历“凤凰涅槃”,沁阳市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强市和典范。沁阳经济发展能有今天的局面,完全是“倒逼”的结果,完全是自觉转型的结果,完全是勇闯新路的结果。
沁阳的工业转型是全面的、持续的、高起点的,也是以人为本的。沁阳的优势在工业,过时的产业不行了,但是锻炼出一批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家;传统的工业化路子不行了,就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小而散的发展模式不行了,就集中力量上大产业、大项目,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平原耕地上办工厂的路子不行了,就在太行山下乱石滩上摆开战场,创造工业靠山、工业出城、不占耕地、不牺牲农业和粮食,加快工业化的新鲜经验;靠自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模式不行了,就大胆引进外地项目、资金和技术,鲜明地提出“资本活市”。这些,在我省县域工业化道路上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