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11月24日上午,博爱县金杯蔬菜专业合作社门口送菜的菜农络绎不绝,他们将送来的芹菜、包菜等整齐地码在路边的大货车上,准备拉到市金土地蔬菜批发市场。这时,一旁两个人的对话吸引了记者。
“侯民,你现在是咱村最大的‘地主’了吧?”
“我租你的地,你才是‘地主’,俺就是个打工的。”
说话的两个人一个是博爱县金杯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侯民,一个是金城乡北里村村民徐作友。
说起徐作友,那也是一个种地能手。徐作友早在集体经济时期就是村里的种粮技术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他的技术优势就更突出了,种粮种菜样样在行,就是这样一个种地能手,怎么把自家的责任田流转给了侯民呢?
“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光会种不会卖也不行!”今年50多岁的徐作友不无感慨地说,“前年我觉得辣椒应该不愁卖,便种了几亩辣椒,结果到成熟时不好卖,人家侯民种的菠菜却卖了个好价钱。”
“去年冬天,我和侯民种一样的包菜,结果人家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卖了个精光,当时我还嘲笑他卖得早,要是晚卖十天半个月,一棵包菜起码多长0.5公斤。可等我卖的时候,1角钱1公斤都没人要!”徐作友说,“思来想去,我决定把我的6亩地流转给侯民,每亩地一年净得800元,旱涝保丰收。”
站在一旁的侯民插话道:“老徐,你算的只是个小账,你在我合作社里负责技术,别人一天30元工资,你一天60元,哪个月都是近2000元!”
站在一旁的徐作友憨厚地笑着说:“如今,我在自己家门口打工,一年挣2万元,真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