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禾
“2010级学生的新生奖学金是9000元,2011级学生却只有2000元。”中国政法大学78名2011级法律硕士生集体向法院提起诉讼称,校方招生简章中未公布奖学金具体政策的行为违法。北京市昌平区法院以中国政法大学并非行政机关、不适用行政诉讼主体为由尚没有立案。校方回应称,奖学金降低是由于教育部取消了(相关)拨款。
(据《京华时报》)
这个社会在进步。从法律硕士生因奖学金问题而敢于状告校方,我们看到,我们的法治教育很有希望,我们的法治建设很有希望。
之所以用“敢于”这个措辞,是因为这场还未能被法院立案的争执双方的关系的特殊性——在校生竟光明正大地欲挑战校方。我们自古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曾经学习的学校,我们称之为“母校”,它的确哺育了我们的成长,特别是在精神方面的成长。然而我们的高校却越来越令人失望,行政类和学术类的负面信息层出不穷,在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师者逐渐走下了“神坛”,学校也不再是一方净土的“书院”。
随着高校扩招,学费水涨船高,奖学金对学子来说就成了重要的资金来源。专业硕士研究生动辄上万元的学费,奖学金就成了最重要的“救学稻草”。
2009年时,有刚考上北大的法律硕士发现不同于招生简章的介绍,入校后实际争取大额奖学金来冲抵学费基本无望,因而在网络发帖称,“亲爱的我的北大,我是否该卖身缴你的天价学费?”
这次中国政法大学78名法律硕士同样觉得“上当受骗”。招生简章透露“2010年新生奖学金金额为9000元,2011年新生奖学金金额待定”,按常理估计,两者数据应该相差不大,哪料到“待定”的数额只有2000元。而学费则由9000元上调至1.5万元,缩水后的奖学金无异于杯水车薪。
从北大法律硕士网络匿名“呐喊”,到中国政法大学78名法律硕士生集体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三年的时光流过,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进步,看到了法治的进步,看到了时代的进步。
此事为用法律解决争端作出了表率,哪怕是在母校和学子的纠结之间。法治建设不在象牙塔里,不在庙堂之上,在于基层社会中一点一滴的实践。无论结果将如何,都值得为78名硕士生状告校方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