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
图片新闻
新年话发展
修武山区:巡逻护山有心人
为了天更蓝水更碧
献给世纪工程的奉献之歌
焦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12年度
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公告
《医道人生》出版发行
8789万元资金助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科技馆里迎新年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水北调精神唱响怀川大地(县区段)系列之:奉献篇
献给世纪工程的奉献之歌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核心提示

  在南水北调县区段大征迁中,我市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征迁人员和沿线干部群众,为了“国字号”工程,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用无声的行动谱写了一曲献给世纪工程的奉献之歌。

  本报记者 杨仕智

  时值寒冬,记者穿行在总干渠沿线上,行走在广大征迁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中,一个个把无私的爱献给世纪工程的感人故事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市委、市政府领导靠前指挥,亲历亲为,牺牲了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广大征迁干部“五加二”、“白加黑”,日夜奋战在征迁安置一线;善良淳朴的搬迁群众舍小家、为国家,搬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美好家园。你的付出、他的奉献,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奉献之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这股传递着南水北调精神的暖流,必将感动焦作,温暖更多的人。

  亲历亲为的人民公仆

  在征迁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在征迁群众家中,在征迁安置现场,都有市委书记路国贤,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等市委、市政府领导现场办公的身影。他们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深入群众家中和征迁、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宣讲政策、解决问题,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焦作和谐征迁的每一个动人音符上,都凝聚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心血和智慧。

  路国贤多次主持召开征迁安置工作会议,听取专题汇报,安排征迁工作,为此他常常工作到深夜。他不论刮风下雨、冰天雪地,一有空就深入征迁群众家中问寒问暖:“临时住房找好了吗?”“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并一次次叮嘱征迁干部:“要切实安排好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不仅要解决好群众的眼前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众的长远利益。”

  孙立坤在2009年一年中,由他亲自主持召开的有关南水北调的各类座谈会、现场办公会等有上百次,桌上的会议记录、讲话、座谈材料堆起来有一尺多厚。孙立坤在实践中创导的征迁工作“十个百分之百”、“六个牢固树立”等先进征迁理念,为实现和谐征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9年国庆节长假,孙立坤没休息一天,全是在征迁安置工作中度过的。中秋节,他到王秀方家中慰问,送去月饼和大米。天寒地冻,他踏雪来到马村区东韩王村,看望住在帐篷里的征迁干部。在更多的群众家中,在更多的征迁安置现场,都留下了孙立坤亲民、为民的足迹。

  市委副书记王明德无论工作再忙,每周都要抽出时间听取市南水北调办的汇报,了解征迁进度、工作难点和重点。总干渠征迁每到重要节点,他都要到现场亲自督导,帮助破难题、克难关,在关键时期,甚至要求每天汇报,了解情况,推进工作。

  为确保征迁安置扫尾工作干净彻底,市领导牛越丽将很多精力放在了南水北调征迁安置和服务工程建设上。她经常深入征迁、施工现场调研,提出解决方案,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征迁安置工作中的难点,为维护群众利益、服务工程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

  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的主要领导牺牲休息时间,深入征迁一线,视察、督导征迁安置工作。

  市领导的亲历亲为,为干部群众做出了表率,为征迁群众送去了关爱,为和谐征迁付出了心血。许多干部群众说:“没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就没有焦作的和谐征迁。”

  火线上的征迁干部

  焦作市政大厦的西侧有一个阳光大厦,是一座政府机关办公楼。这座楼的东半部第七层,是我市南水北调办工作的地方。阳光大厦的保安说:“自南水北调大征迁以来,每到夜里,整个大楼最后熄灯甚至彻夜亮灯的一定是第七层南水北调办公室。节假日前来加班的人员中,十有八九是南水北调办的同志。”

  市南水北调办是2005年3月从市水利局、市移民局等部门抽调15个人组建的,主要负责我市南水北调县区段征迁安置工作。从市南水北调办成立的那天起,不善言谈、崇尚实干的市南水北调办主任段承欣以对世纪工程和焦作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干渠沿线征迁安置工作中,一干就是8年。8年来,段承欣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特别是以马村区马村街道水采社区为标志的大征迁开始后,段承欣没有回老家看一眼白发苍苍的老娘,没有陪妻儿过一个节假日。2009年春节过后的10个月里,他的体重从80公斤减到70公斤。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换来了一个“拼命三郎”的绰号。

  在市县两级广大征迁干部中,段承欣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每一个征迁干部的身上,都有一串感人的故事。

  从穿黄工程到总干渠征迁,每一处施工现场,每一户征迁群众家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就是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刘少民,温县征迁群众都亲切地说:“焦作有个刘主任。”

  负责68座公路桥及生产桥和11座铁路桥征迁工作的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吕德水,天天奔波在施工现场,照顾老人孩子、料理家务都落在了妻子身上。长年劳累和精神高度紧张,他患上了高血压病,每天靠吃药降压。

  山阳区南水北调办主任孔德荣的汽车里常备一个小马扎,他经常手提小马扎奔波在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研究政策、商量对策,现场解决问题,群众送他一雅号:“小马扎局长”。因整天熬夜睡不好,孔德荣被查出眼底出血,如不及时治疗会有失明的危险。在征迁的紧要关头,他没有住院治疗,每天打完点滴,就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征迁工作中。

  马村区南水北调办的梁晨红、张凝振、张国胜,既是征迁工作人员,又是征迁户,他们整天奔走在征迁工地和群众家中,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家。属于他仨的那辆小面包车一年跑了4万公里,磨坏了4条轮胎。

  广大征迁干部既是征迁工作的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每一家搬迁,他们都亲自参战。2009年12月2日,天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次日有大雪。温县南街村饲养小区的12家鸡场、猪场因工程需要,要赶在大雪到来前搬迁。3000多只鸡、300多头猪赶到哪里?温县南水北调办的同志经过一天的努力,做通了饲养户的思想工作,并帮他们找了一处报废厂房做临时饲养场,先是帮他们把鸡仔卖掉,然后帮他们把猪崽赶到临时饲养点。这时天已经黑了,七八级的北风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征迁干部和饲养户一起,把300多头猪赶到了临时饲养点。此时已是深夜,征迁人员没顾上吃晚饭,连夜返回拆除了饲养场。第二天,当鹅毛大雪降临时,征迁部门提前将土地交给了施工方。

  倾情奉献和付出的沿线干部群众

  走进马村区南水北调办,由马村区编著的分上、中、下共980页的《众志成城 共铸伟业》一书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打开书目一看,238个征迁安置典型跃入眼帘,归来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不止一次落下眼泪,记者被这些舍小家、为国家的人们所感动。

  马村区委书记林宪振腿患疾病,大征迁前嵌入钢板,医生让他取钢板的时候,正好赶上马村区大征迁,上万人的征迁安置容不得他多想,只有一次次往后推延。直到2009年10月26日,征迁工作大头落地,他才到洛阳做手术。病还没有好利索,他就执意回到马村区,多次坐着轮椅去现场督导,拄着拐杖到村里处理问题,全身心投入到征迁安置工作中。

  马村区委副书记杨火星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挑起了征迁的重任。他从这一天起,5加2,白加黑,成了家常饭。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东马村因土地问题导致矛盾激化,一群村民坐在已经埋填炸药的土石上,情况万分危急。杨火星匆忙赶到,在随时可能爆炸的节骨眼上,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生命安危。他和办事处、村干部一起,两天两夜终于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第三天早上,爆破如期进行。同志们开玩笑说:“炸药真的怕火星,火星一到,爆炸成功。”

  南水北调在中站区只涉及一个府城街道办事处,时任该街道党工委书记的李长玉,深知自己肩上担子有多重。2009年6月,正在征迁攻坚的当口,李长玉身患胃癌的70岁的父亲病情急剧恶化,病灶从胃上转移到肝上,家里人多次打电话催他带父亲到医院就诊,可因为征迁工作太忙,一直没能抽出时间。直到该街道134户征迁任务只剩下10户时,他才向区委请假,回新乡看望病重的父亲。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回家后的第三天,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李长玉跪在父亲的灵堂前号啕大哭:“都是孩儿不孝,孩儿对不起你呀!”自古忠孝难两全,他在征迁工作的关键时刻,没有在老人床前尽孝,却把大爱献给了国家工程。李长玉匆忙办完老人的后事,又投入到搬迁群众的安置工作中。

  为了世纪工程,我市南水北调总干渠沿线有上万人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为了大义、大爱,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搬迁。可以说,大征迁的过程就是一个个善良淳朴的群众为国家工程作出牺牲和贡献的动人故事,就是一首首怀川儿女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之歌,就是自我完善、不断升华人生境界的大爱之举。

  刘体花今年63岁,没搬迁前住在水采社区,四世同堂7口人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上有80岁的公婆,下有子孙,虽然家境不富裕,但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山门河暗渠施工,刘体花一家要和其他搬迁户一起迁离水采社区。水采社区几百户都需要过渡房,自己一家七口到哪里找房住?她没有给区里添麻烦,而是托亲戚找了一间三居室的房子,让儿媳们和公婆住。自己和老伴住进了远房亲戚家一间废弃的厂房里。这是一间什么房子啊,荒废的厂房连大门都没有,没有粉刷的墙面上爬满了青藤,一块块遮雨用的塑料布挂在房顶上,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酷热难耐,身上、脸上被蚊虫叮咬的脓包数都数不清。为了支持国家工程建设,刘体花两口就在这样的破房子里一直住到搬进安置小区。一个普通的群众,没有豪言壮语,却把深深的爱献给了国家工程。

  新区苏家作乡苏家作村有个叫张明亮的饲养户,养猪已有14年,一年少说也要出栏500头猪,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养猪能手。总干渠要从他家的猪场穿过,征迁干部动员他尽快把猪场迁走。当时,张明亮的猪场有160头存栏,大多在70公斤左右,正是长膘的最佳时期,只要育肥跟得上,月把时间就能出栏,准能有个好收成。在这个节骨眼上出售,张明亮舍不得啊!但为了国家工程,他一咬牙把这些半桩子猪全卖了。由于买家趁机压价,再加上搬运时吓死4头猪,张明亮一算,连死带赔损失了3万多元。

  孙立坤被广大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打动,动情地说:“我们的群众太好了,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焦作的和谐征迁。”

  人们不会忘记——那些把大爱献给世纪工程的人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