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学习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凝神聚力 持续求进
不断提升财力水平
对太极拳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思考
失足者的镜鉴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太极拳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思考
□王战平 谢援朝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太极拳在地理上起源于陈家沟,在人文方面属于中原文化,在历史上属于东方古国的文化瑰宝,但在发展上它属于全世界。太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太极拳与太极拳文化是上苍对焦作和邯郸人的恩赐,也是对全人类的恩赐。作为陈式太极拳发源地的温县和杨式太极拳发祥地的邯郸永年,在传承太极拳和发展太极文化产业方面有让人欣慰之处,而更多的是令人期盼与思考。

  从太极拳文化诞生到现在的300多年来,民间的传承时刻都在进行着。随着太极拳文化被人们认识程度的逐渐加深,太极拳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国家体育部门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推广简化了的24式太极拳套路,温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下发文件在中小学推广。2009年焦作市政府下发通知“把太极拳作为一门课程从小学三年级进课堂”,太极拳文化教师是学校的体育教师。

  政府的传承在一定意义上,大大地推动了这一武术传播。但这种传播还是把太极拳文化当作一种武术套路来推广,远未涉及文化,很容易使推广流于形式。因为在推广中没有太极拳文化专业教师,仅有套路师傅。

  太极产业发展既要鼓励民间投资,更要有政府投入。传承太极拳的初始目的是为了全民健身,继而延伸到产业形成和发展。有了太极拳就有了产业,太极拳是形,产业是影。“太极故里”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举办各种级别和各种形式的比赛,且规模、规格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大。永年也多次举办过大规模的活动,想打太极拳文化品牌的省、市也相继举办各种形式的太极文化活动。一个名人、一个奥运金牌运动员就会形成一种产业品牌,而代表人类与自然文化精髓的太极拳却不尽如人意,多年来各种形式的大比赛活动带来的还是“小作坊”。

  可见,寄希望于大比赛让“传统作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产业品牌显然不奏效。究其原因,不得不引人深思:举办高规格比赛产生的直接作用是扩大了知名度,产生的是社会效应;出台优惠政策是表明政府的一种态度和决心,这种决心的实现还需有转换过程。现实告诉我们:高规格的比赛和出台优惠的政策是必须的,然而政府对太极产业发展的直接投入则更加重要。这种投入就是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有了这种引领,太极文化产业才会成为世界级产业品牌。

  成为太极拳传承之地,其目的是更好地传承和挖掘人类文化瑰宝,让她造福人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是实施人才专业化教育和人才职业化战略。太极拳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传承和打造太极文化产业链的重中之重。只有专业的教育才能培养专业的人才。值得庆幸的是,2011年12月,由河南省泰盈太极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举办的国家第一所实施太极拳学历教育的专业学校——焦作太极中等专业学校成立。2012年河南省泰盈太极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创意了《中国(焦作)太极文化城》项目正积极招商,项目计划投资28亿元。制定太极拳文化人才职业化战略,就是用专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规划太极拳专业人才职场人生。

  二是实施打造太极文化产业链战略。太极拳文化作为世界级文化瑰宝,这种无形资产无可估价,将其打造成国际品牌的规模性的实体经济应是政府的首要责任。为此,应抓紧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将太极文化产业列入县(市)域经济总体规划之中;第二独立规划太极文化产业园区;第三出台更加优于其他产业的扶持政策。

  (作者单位:河南省泰盈太极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焦作太极中等专业学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