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去年,我们合作社的晚秋黄梨注册了太行金果商标。为了使其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合作社长年聘请果树专家来果园进行技术指导,并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现场检测土壤、水、空气质量,大大提高了果实品质……”1月17日,记者在博爱县清化镇太子庄村维多维康种植专业合作社采访时,正巧遇到该合作社理事长张现平向北京客商介绍他们的晚秋黄梨。
在该合作社的水果保鲜库旁,工人们正忙着将包装好的“太行金果”搬出仓库,整齐地摆放在货车上。
“这车梨是发往福建泉州的,俺的梨品质好,到那里能卖个好价钱。”张现平说。
“在北京卖收益也很可观啊,去年我订了1000件,没到春节就卖完了,顾客反映这梨又甜水分又多。”北京客商唐先生说。
据了解,该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以来,入社社员已达135户,果树种植面积200亩,社员收入连年提高。
走进保鲜库,记者看到包装好的黄梨每一垛都贴有标签,记录着采收和入库时间。据介绍,这里除了严格按照绿色梨果贮藏标准冷藏外,还有人每间隔48个小时打扫灭菌一次,做到干净、卫生。
“这些是您今年订购的,已经包装好了。”张现平指着已经摆放整齐的黄梨说。
打开包装,唐先生满意地看着直径10多厘米、重约1公斤的黄梨。“今年,我们一共订购了3000件,大约有2万公斤,以后的订单量还会逐年增加。”唐先生说。
“那太好了,梨树前5年是发育期,产量低,5年以后产量会逐年增加,到了丰产期还可能翻上几番呢。”该合作社社员吴保才说,“俺家的3亩多梨树今年是第三年收获,就挣了2万多元,以后肯定会越挣越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