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一种特殊的饮品,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据有关史料记载,人祖还是猿的时候,就发现了酒这个东西,野生的果子落在石坑里发酵成果酒,所以酒的出现是天工造化而成。但是,对于酒这种特殊饮品,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宗教,却赋予其不同的文化内涵。赞美者有之,将之誉为琼浆玉液,像天使般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将你带入云雾缥缈的天堂,在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诋毁者有之,将其贬斥为罪恶之神,使正常人变成冲动的魔鬼,走向罪恶的深渊。
中国的文人墨客大都饮酒,而且豪饮,以诗人为甚。醉酒后,每有华章佳句,为首者,要算一位酒中仙人——李白。李白因酒而成天下文章,与酒结缘,以酒为伴,酒诗交融。
在现代生活中,酒成为人们餐饮的组成部分。生活因酒而多了几分浪漫,人生因酒而多了几分色彩。成功快乐时,人们总不忘举杯相庆,于酒里体验幸福与喜悦;亲朋好友相聚,人们于酒里谈古论今,或者“煮酒论英雄”。现实生活中,结婚贺寿、亲友聚会、乔迁开张等,样样都离不开酒。这就是人常言的“无酒不成宴,无酒不喜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饮酒自不例外,兼具利与弊。历史上的商纣王,嗜酒好饮,贪恋美色,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以至于朝政混乱,纲纪堕落,民不聊生。酒池肉林,留下了以酒误国、以酒杀身的历史之鉴。“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酒仙李白,一生与酒结了不解之缘,沉湎于酒,纵酒狂歌,终日饮酒,终得腐肋疾,一腔报国理想难以实现。民间流传,李白一天晚上在当涂江上饮酒,醉后欲捞水中“月亮”,而溺死身亡,抱憾离开人世。
对于饮酒,各种宗教的教义、教规基本一致,都认为饮酒过度,有损身体健康,甚至会行为失控,酿成罪恶,应严厉禁止。佛教认为,酒能麻醉人的神经,使人酒后兴奋,失去理智,从而导致智能迷失,行为不能自制,发生骂人、打人、杀人放火、强奸等不良行为,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佛教严厉禁止佛教徒饮酒。伊斯兰教更是将饮酒视作“秽行”和“恶魔”,《古兰经》“筵席”章里特别指出:“酒能易人之志,浊人之身,往往宽言寡语者,一经醉酒便言语失常,甚至卧地发狂、丑态百出。”先知穆罕默德将酒比喻为开启罪恶之锁的“钥匙”,“是锁若开,无恶不至”,所以伊斯兰教提醒穆斯林教徒要远离和拒绝一切酒席,远离魔鬼和罪恶。基督教中也有不少劝人禁酒的教条,《圣经》提醒信徒,不要醉酒,不要酒水,严守教规,已达到“圣灵充满”这种更高的宗教境界,以免酒后误事和伤害身体。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烦恼痛苦时,常常于酒里感慨人生艰辛,世事无常,借酒消愁,经常酩酊大醉、丑态百出。“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在酒中麻醉自己,丧失理智,迷失自我,不仅不能缓解内心的痛苦,反而会损伤身体,甚至危及性命。
当今社会,喝酒也影响了社会风气,尤其是在公务接待中,少数单位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禁止公款宴请,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人民群众从中感受到了新变化、新气象。
酒是天使和魔鬼的共生体。天使与魔鬼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酒与人生玄机暗蕴,互为阐发。适量饮酒,可以使人成为天使,能悟人生百态,理人生百味。过量饮酒,就会使人变为魔鬼,能戕人身体,乱人理智。酒无性,全凭自己掌握。理性饮酒浅尝轻饮,饮而不醉,醉而神清。不知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