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三分,二分心情,一分阳光。我骑上电动车,从新区出发穿城北上,沿着焦作至青龙峡景区的焦青路,从影视城西北掠过,盘旋入山,奔着盘古洞而去。
盘古洞在焦青路的半途中,是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个景点。“盘古洞”三个大字,就镌刻在景点路旁的千古巨石上。顺着山路下到谷底,盘古洞的入口在一处山崖下,洞口挺高但是不宽,仅可容两人同时进去,进去不远便豁然宽敞,洞中有洞,曲曲弯弯,拾阶而上,于山顶出口,落差40米,全长2公里。洞内完整地保留着2亿年前造山运动时期的张性断裂构造遗迹,给人以“开天辟地,万物伊始”之感。洞内串珠式地分布着十八个小景点,钟乳石形成的“荔枝壁”、“犀牛角”、“海底世界”、“石瀑”、“北京猿人”、“石猴”、“林海雪原”等景观,五彩缤纷,栩栩如生。
大自然用十几亿年的时光,塑造了这里的地质奇观,刀劈斧削的断崖,幽深阴险的洞穴,见证着亘古洪荒的史前岁月。
穿越历史回到远古,那只能是幻想。而到这远古人住过的天然山洞里,体验原始人的生活,见远古人之所见,思远古人之所想,倒有实实在在的趣味。
远古人对于自然宇宙的由来是不可理解的,只有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想象和揣测。于是,便想象出这样的创世神话:
很早很早以前,没有天也没有地,到处是混混沌沌的漆黑一团,可就在这黑暗之中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却孕育出了一个力大无穷的神,他的名字叫盘古。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拔掉自己的一颗牙齿变成一把神斧,怒吼着向四周猛劈过去。那轻而清的东西都向上飘去,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向下沉去,形成了地。为了不让天和地重新聚合在一起,盘古站在天地中间,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可是盘古也累倒了,再也没有起来。盘古的头化作了高山,四肢化成了擎天之柱,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毛发肌肤都变成了花草,呼吸变成了风,喊声变成了雷,泪水变成了甘霖雨露滋润着大地。
住在这个山洞里的原始人们,创作了这个美丽的神话,以此证明他们是盘古的后代,抬高自己的身价。于是,盘古出生和开天地的故事,就从这个幽深的山洞里传出,传向四面八方,传诸千秋万代。
人们在欣赏地质奇观的同时,还能听到导游员讲解,“盘古出生和开天辟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笔者到此游览,感触最深的恰恰就是这些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天下溶洞何其多!为何独有这个溶洞理直气壮地称“盘古洞”?她传达着这样的信息:中华民族尊崇的最高神灵盘古出生在焦作的观念,经古今大量宣传,已经根深蒂固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盘古出生和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在焦作流传久远而且有传说的古迹依据;盘古出生和开天辟地的故事,已经成为焦作人对外宣传的骄傲和资本。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丰富的创造力。盘古创造了天地,又把一切都献给了天地,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盘古成为了最伟大的神。盘古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景仰。盘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开天辟地的传说中蕴含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科学和哲学等内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创世说和人类起源的重要线索。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更是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历来为仁人志士所效尤。千百年来,盘古文化在这片他以自己的生命所化的热土上,流传不息,不断繁衍,延续古今,传播中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游盘古洞,我最大的收获,是豁然领悟了“覃怀”之名的真正内涵。《尚书·禹贡》言:“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历史学家对“覃怀”二字的解释无一让人满意,什么“近河地名”,什么“覃怀二字共为一地”,什么“覃,大也,怀,地名”,什么“古所谓覃怀,即今怀州”,都是隔靴挠痒。当代人多将“覃怀”理解为“山河怀抱之意”,这接近“怀”的本义,但仍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为什么与“覃”连在一起。原来它与这里万古流传的盘古出生的故事密切相关。
神话传说中,盘古之父是金木水火,盘古之母是土,五行聚化的太行山,是盘古孕育的母体环境,所以太行山又被称为五行山、皇母山、盘古山。“覃”的本义是深不可测,“怀”的本义指胸怀、怀抱、怀孕,“覃怀”的字面意思就是“深孕”。谁怀孕?太行山的土;谁授孕?太行山的金木水火;怀的谁?盘古。“覃怀”的内涵就是孕育盘古的地方,这个地方在黄河北岸,天下之中的河内地区。“覃怀”之名的起源,与中国汉民族的创世史诗《黑暗传》所言“阴阳五行才聚化,盘古怀在地中央,怀了一万八千岁,地上才有盘古皇”,意思完全吻合。
感悟良多,回来做《江城子·盘古洞探幽》词一首:老夫聊发少年狂,驱铁驴,披霞光。风驰电掣,越过山重岗。欲得开天辟地斧,战混沌,开阴阳。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已霜,又何妨。覃怀之名,释解费思量。我以我心告读者,亲体味,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