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清楚”,需要药企提高自身的讲话能力,而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站出来给公众一个交代。
同仁堂旗下产品“健体五补丸”闹出的汞超标风波还未平息,“牛黄千金散”、“小儿至宝丸”两款产品相继中招落马。“北京同仁堂在CFDA注册的不重复药方732条纪录中,含朱砂(硫化汞)86条、轻粉(氯化亚汞)8条、红粉(氧化汞+硝基汞)4 条、雄黄(硫化砷)46条、各类铅剂(红丹、官粉、黑锡)6条。而以上成分在除中国大陆外几乎所有地区被禁用。” 北京卫生系统一名主治医师在其微博上公开对同仁堂发起了质疑。(据《21世纪经济报道》)
被频频曝光,的确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有“杀伤力”的事情,尤其对大企业而言。
同仁堂的此次遭遇,可以用树大招风来形容。作为生产中成药产品的巨头,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于将企业的行为拿放大镜放大,问题和瑕疵时常会被乘以N倍传播。站在企业的立场,一定会感到太委屈,有被“黑”之感,为什么偏偏是我,而不是别人?甚至会怀疑是被竞争对手在背后搞暗算。
中成药产品里重金属超标,产品含有毒性中药成分,这些都是困扰生产药企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正因为如此,这类药物在多数国家及地区都被禁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内,这类产品却畅通无阻地进入市场。对于国内外不同的境遇,相关企业任何时候,都应该说清楚,否则太难打消公众的质疑。
目前,同仁堂是在尽力想说清楚。其主要观点是,生产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患者遵医嘱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服用是安全有效的。现在问题是,为什么这种国家标准却没有成为世界标准,不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接受。是中国人和外国人体质不同?还是外国人不接受中医?这也是最常见的说法。但依然还是欠缺说服力。好的东西,不被接受,是我们的问题,还是别人的问题?答案很明显,主要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但真要想讲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在生产质量上,必须是能够清清白白,这是能够讲得清楚的基础。其次,还要提高讲清楚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在研发和售后服务上,我们要进行更多投入,提高药品的科技含量,在理论基础方面能够站得住脚。在药品生产上,引经据典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想证明中成药和中药的力量,没有足够的科技投入,没有经过现代科学的实验论证,已经很难“讲清楚”。
除了药企自己要想方设法讲清楚,提高这种讲话能力。政府职能部门,也应该站出来给公众一个交代,帮助企业讲清楚这些问题。某些问题,没有政府参与恐怕也是讲不清楚的。比如,国内外的中成药品生产标准为何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