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在我市某公司上班的小李前段时间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到医院就诊时被确诊为乙肝。为此,小李感到十分纳闷:自己小时候接种过乙肝疫苗,为何还会感染上乙肝呢?对此,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平街门诊部主任、副主任医师申春明指出,接种乙肝疫苗只是预防乙肝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疫苗的有效保护期只有几年,当乙肝表面抗体的水平过低时仍有被感染的危险。但由于不少人对乙肝疫苗接种知识不了解,认为接种过乙肝疫苗就可终身不得乙肝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申春明说,目前的乙肝疫苗需要打3针,打完第1针后相隔1个月、6个月分别打第二针和第三针,半年后大多数人体内就会产生足够的抗体对抗乙肝病毒的入侵,此时检查乙肝“两对半”会呈现第二项即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如果进行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检测,大于10单位就有保护作用,说明抗体水平较高,保护期一般为3年。此后抗体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如果小于10单位,就起不到保护的作用。因此,打完疫苗后要定期进行乙肝表面抗体的定量检查,每三年加强注射一支乙肝疫苗。
有一种理论认为,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会记住曾经感染的病原体或者接种过的疫苗,即使抗体数量下降到很低的水平,病原体一旦再入侵,便可迅速调动身体的免疫功能产生抗体。对此,申春明认为,免疫系统的功能因人而异,与个人体质有关,如果病毒来势凶猛,体内又没有提早进行预防保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身体“必败无疑”。
对于少数人打完疫苗一段时间之后,仍未能检出乙肝表面抗体这一情况。申春明称,这是人体对疫苗无应答或弱应答的表现,除人体的因素外,可能还与疫苗的质量、保存环境、接种部位、剂量等因素有关。对于此类人群,申春明给出了4点建议:一是选择不同厂家生产的疫苗;二是接种部位要符合规范,例如尽量在手臂三角肌接种;三是加大疫苗的接种剂量,提高刺激的浓度;四是联合应用其他可以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
最后,申春明提醒,如果有以下6种情况不宜接种乙肝疫苗或延缓接种:一是发热、体温超过37.5摄氏度不宜接种;二是正在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身体虚弱者不宜接种;三是严重腹泻者不适宜接种;四是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人不宜接种;五是过敏性体质者,尤其已知对疫苗一种成分过敏或以前接种疫苗有过敏反应者,禁止接种乙肝疫苗;六是孕期不适宜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