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任永立 张仕瑞
8月3日上午,记者在武陟县中医院采访时,两名身穿白大褂的“洋大夫”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记者在和这两名“洋大夫”的翻译聊天中得知,这两人是来自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哈尔茨格罗德市的巴思天(中文译名)和海娜(中文译名)。34岁的巴思天是当地一家私立医院的院长,曾经跟随一名中国医生学习中医,对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特别感兴趣;49岁的海娜是当地一家公立医院的妇产科医生,来中国学习中医妇产科知识是她梦寐以求的心愿。此外,巴思天和海娜都是中国太极拳的爱好者,与在德国任教的武陟籍太极拳拳师成利军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切磋拳艺。此次他们是来参加第七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的,提前来到中国,就是为了学习中医。
“太神奇了!”在武陟县中医院康复科,当看到医生用推拿手法为椎间盘突出患者复位时,巴思天惊讶地说,“在德国,治疗这种病只能做手术,不但要花很多钱,而且治疗过程也很长,病人是非常痛苦的!”
“用艾叶熏脚就能治疗孕妇胎位不正,时间短、效果好、无痛苦,真是不可思议!”海娜竖起大拇指说。
武陟县中医院院长张保国告诉记者,为保证两位国际友人学有所用,自7月26日起,院里特意安排从业20年以上、诊疗技术精、医德医风好的韩立斌、古群山、昝长松、梁凤琴等6位医师带教,从中医基础理论学习、针灸穴位确定到推拿技巧等,手把手教两位国际友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来到武陟县中医院学习后,巴思天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爱中”,海娜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爱华”,共同表达对中国的热爱之情。连日来,两位“洋大夫”学习认真,生活简朴,除了正常的学习外,还经常深入其他科室探讨业务、交流学习体会。
武陟县中医院开展的优质服务量化管理活动、“以孝为先”等医院文化同样引起了两位“洋大夫”的兴趣。巴思天将该院的“优质服务执行指南”逐字逐句翻译成德语。他说,这个医院管理非常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我要把这些经验带到德国。他还在笔记本上写道: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把我和这片土地及人民联系在了一起。武陟县中医院的开放和友爱深深感动了我。我爱中国,我爱武陟,我爱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