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展开。走好群众路线、密切干群关系,是个很大的政治问题,需要全体党员干部警醒起来,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笔者认为,走好群众路线,不妨从小处着眼,巧用“三小法宝”,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一把“小凳子”听民声。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正定县调研,没有浩浩荡荡、前呼后拥的考察队伍,没有台上台下、井然有序的会议报告,有的仅仅是几把小木凳、几张拼起来的小方桌,临时搭建的“会议室”,一下子拉近了总书记与基层群众的距离。当前,有的干部下乡调研,要么兴师动众,摆上座次牌,高坐主席台,台上台下正襟危坐,群众怎能不会感到压抑,干部又岂能听到群众的真心话?要想让群众掏出心窝子的话,干部就要放下高架子,坐上低凳子,把自己的身体降下来,将群众的位置抬上去。最好是就地取材,可以在村委会大院,也可以是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劳动一线,不分高低尊卑,没有台上台下,平起平坐,这样才能摸到群众的脉搏,贴近群众的心窝,从基层取到“真经”。
前段时间,我带领全体机关干部参加了“走基层、进支部、访群众”活动,群众看到我们突然造访,刚开始感到陌生又紧张,场面有些尴尬。我们先是有礼貌地说明来意,随即搬来几把小凳子,亲热地招呼:“老乡,咱们都快坐,我们来主要是和大家聊聊天、唠唠嗑,看家里有啥忙我们能帮上的。”几句亲切的话语,让群众消除了疑虑。我们就是坐在几把破旧的小凳子上,和群众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听到了许多机关里听不到的,看到了基层群众生活的艰难。
一本“小册子”记民情。群众反映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小事一桩,但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大如天。如果只是轻描淡写一句“你们放心吧,我会办理的”,群众难免会心生疑问,担心自己的难题是否真正得到重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身携带一本小册子,把群众反映的家事、愁事、苦乐事都认真地记在本子上,这不仅是对群众的尊重,更代表了干部的责任。只有把群众的心声写在本子上,才能把群众的困难记在心里、抓在手中、解决在行动上。一次,我到东口村走访调研,村民王凤云年过花甲,白天出去打工,晚上还得照顾身患肌肉萎缩症的孙子。我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写下了“帮助王凤云孙子办理残疾证”等内容,并在后面重重打了个钩。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我们帮助王凤云的孙子办理了残疾证,协调县残联送去了轮椅等慰问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张“小卡片”连民心。走访调研不能搞一阵风式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需要我们和群众结成帮扶对子,长期沟通交流。怎样达到这种效果呢?笔者认为,一张小卡片能够连接民心、连接地气。可以印制名片,标清楚姓名、职务、单位、联系电话等内容,向每户走访群众发放,鼓励群众有事没事打个电话;同时,干部也要记下群众的联系方式,主动打电话、聊聊天,问问留守老人,三夏麦收家里人手够不够,需要帮忙吗?问问留守儿童,暑假作业做得怎样了,需要联系家庭教师吗?问问留守妇女,打工干得怎么样,需要联系用人单位吗?小小一张卡,连起千万心。通过小卡片,党员干部和群众结“亲戚”、交朋友,掌握农时农事,原汁原味地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最近,温县县委组织部机关开展了“组工干部村村行”活动,要求每位组工干部分别与专业户、党员户、困难户等5类农户结对帮扶,已经发放连心卡160多张。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电话里,聊的是群众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小事,但在我们眼中,这些都是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
(作者系温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