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的“大水泥疙瘩”是当地风光一时的“中海航母”。该“航母”是位于滨州市中海水利风景区内的仿照真实航母建造的建筑,2003年开始建设,累计投资1.2亿元,2008年陆续有商家入驻。在最初一段时间内,“航母”上的生意异常火爆,但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太久,到今天已经成了一个无人光顾的“水泥疙瘩”。
滨州市斥资上亿元仿造航母的理由不难理解:建“航母”是一件吸引人眼球的事情,对官方来说,也是一件特别有面子的事情。然而,如今“航母”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投资的1.2亿元也打了水漂,着实令人心痛。
如此高昂的投资是否能收回成本?对于当地政府盲目投资造成的损失该由谁来“埋单”?更值得追问的是,当初在实施该项目时,是否经过了科学的论证?为何从最初计划投资3000万元而不断飙升至1.2亿元,莫非滨州市政府真的“不差钱”?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譬如投入8亿元,使用寿命却不到9年的沈阳市室内足球场绿岛体育中心,在爆破声中“寿终正寝”;2009年,曾经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市夏宫被整体爆破,它的生命只有15年;2010年,南昌市著名地标建筑五湖大酒店,从建成使用到整体爆破,也仅走过了13个年头……从这些城市地标建筑的兴衰存亡中,我们能反思些什么呢?
今年6月,审计署发布了区域地方债抽查报告,公布了36个地方政府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情况。截至2012年年底,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3.85万亿元,两年来增长了12.94%。其中,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凸显了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过高的隐患,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的情况。
地方债务过高,在于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提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一些地方政府只顾眼前利益,专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花瓶工程”。如此一来,百姓从中不但没有得到实惠,还使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给发展带来了隐患。这样缺乏科学论证,不切实际的“面子工程”当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