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春生 郭 玲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在中站区法院,每天清晨全体法官也会“三省吾身”——“清楚应该干什么、思考能够干什么、看看工作干成什么”。在全市法院开展的“作风建设年”活动中,中站区法院通过“三个干什么”,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促进作风转变。
“清楚应该干什么” 明责尽责牢记心
法院的主要职责是审判,审判的本质是司法为民。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干警们用心听民声,用心解民忧,从群众的责备中反思工作得失,从群众的批评中改正工作问题,用心解决好当事人的急事、难事。
“外乡人打工不容易,没想到有了中站区法院的保护,我们再也不怕黑心老板了。”六年来,外乡人老王一直带领一帮农民工兄弟,在中站区来回奔波,四处求助,只为讨回他们应得的血汗钱。2007年,老王和工友承包了中站区春晓路和中站区污水处理厂路面硬化工程。工程结束后,被告张某一直拖欠老王等人工资款10万余元。为此,老王多次讨要,张某先是百般抵赖,后来干脆避而不见。无奈,老王只好到中站区法院提起诉讼。
该院非常重视,立刻开辟农民工讨薪绿色通道,抽调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调查情况。经过走访调查,法官发现无法联系到被告张某,案件陷入僵局。临近清明节时,法官便到张某家中守候,终于见到了回家的张某。法官先是与他聊起了家常,等张某态度逐渐有所松动时,法官便向张某讲述了老王和工友们外出打工的不易,希望张某能够体谅他们的辛苦,还清欠款。听到此处,张某沉默了许久,随后主动向办案法官认错,并偿还了老王等人工资款10万余元。
“思考能够干什么” 书香常伴干警行
为确保“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该院每月邀请一名退休法官、国学讲师以及优秀共产党员开展以“明礼修身、诚实守信、孝老爱亲、感恩奋进”为核心的道德讲堂活动,进一步提升干警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同时,该院积极开展“读书伴我行”活动,号召干警每天读书一小时,尤其要多读一些经典书籍,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业务技能和执法水平,积极推动学习型法院建设。组织干警每周集中学习,每季度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理念、能力和水平。在全院干警心中架起“高压线”、筑牢“防火墙”,正确行使审判权、执行权,防止对当事人“吃拿卡要”和办“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等司法不廉行为。
“看看工作干成什么” 一流服务为群众
立案大厅是法院的窗口,也是沟通人民群众与法院工作的重要桥梁。该院升级优化立案大厅,提升一体化“门诊式”诉讼服务功能,拓展便民渠道,提供“无障碍”立案服务,受到了辖区群众的好评。
今年5月6日上午,该院立案大厅来了一群特殊的当事人,他们神情焦虑,想要咨询却又无所适从。其中一名中年男子犹豫着来到立案窗口,比划着敲打立案庭的玻璃。法官此时明白了他们是聋哑人。为方便接待这些特殊的当事人,法官将他们带到了便民无障碍导诉台,并拿出纸和笔,示意他们坐下交流。
“您好,我们是聋哑人,可以一直用笔交流吗?”
“好的。”
“我想告韩某,他欠我钱。”
……
随着交流,当事人的来意逐渐清晰。这名中年男子叫王某,2012年经任某介绍,认识了家住中站区的聋哑人韩某。不久,韩某向王某借款2300元,至今未还。随同王某一起前来的马某和董某(均为聋哑人)也曾经借钱给韩某,均讨要无果。无奈,三人同证人一起来到该院,向法官咨询是否可以起诉韩某。
经过立案法官详细询问,当事人的焦急情绪逐渐平复。法官告诉他们,可以免费帮助他们写诉状,在庭审中为他们请手语翻译,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帮他们讨回欠款,同时帮助他们完善立案所需的手续和程序。
近年来,该院坚持司法为民,加大对残疾困难群体的关怀力度,对涉残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截至目前,该院共受理涉残案件35件,其中15件为上门立案,排除涉残信访隐患1起,为困难群体减免诉讼费6万余元,有效维护了残疾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常怀三颗心,常念三本经,常做三件事,已经成为全院干警的行事原则,即常怀敬畏之心、平常之心、正义之心,常念法律经、纪律经、道德经,做好分内之事、身边之事、今天之事,从而推动法院作风建设迈上新台阶。”中站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原大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