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
这一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的原理,被称为 “简单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书注》所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而笔者以为,这把锋利的“剃刀”用在技术改造领域,可谓恰如其分。
对于技术改造,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曾有精彩论述。在他看来,技术改造有三个特点:其一,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这是历史证明的。其二,重视质的提高,在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更新、安全生产等企业的几个瓶颈方面加大投入,企业就会增强竞争力,日积月累,工业就可能由大变强了。其三,投资拉动的效果十分显著。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是100的话,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至少拿一半的资本金,剩下一半银行贷款,如果我们给它全贴6%的息,这就意味着政府投入3%,可以带动97%的投入,投资拉动效果是30倍。
其实,不仅宏观角度如是,之于企业某一技术改造项目的微观视角,亦复如是。“技术改造”一词曾为众多国有企业职工所熟知,并在全国提出了众多国家层面的技改计划,后来随着“创新”一词的风靡而淡出人们视线。如今,遍览各类报纸杂志,说起经济发展与转型,仿佛唯创新不破,唯招商引资是举。
然而,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其研发成果归根结底还要通过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来实现。同时,由于技术改造更具有针对性,是有的放矢,不用再经过市场的试错阶段,更能避免重复建设,规避产能过剩或相对过剩,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你要说,单纯的理论缺乏说服力,那么,一家造纸企业起死回生、持续技改的传奇经历可为佐证。
江河纸业的前身武陟县红麻造纸厂,从1993年4月至1999年4月,先后投资3.35亿元引进了美国等8个国家的先进设备。然而,“八国联军”的设备组装到一艘船上,却出现了一系列技术衔接难题,3次试车均未成功。而临危受命的“掌舵人”姜丰伟在组建江河纸业后,依靠技术创新,通过工艺改造、设备更新,使设备得到有效整合,并根据来自生产一线的合理化建议和现场管理的反馈,对纸机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使企业造纸设备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在市场竞争中,没有经久不衰的企业,没有经久不衰的产品,谁拥有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谁拥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谁就能在一个阶段控制市场。技术改造,无疑是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占领市场制高点,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最佳渠道。
让我们再把视野放大一点,对全市工业经济来说,技术改造无疑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增速不景气的情况下,技术改造正如这把“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剃刀,更有利于扭转这一趋势。同时,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不搞量的扩张,而是注重质的提升,无疑也更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而促进工业实现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