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勤
我喜欢煤矿作家刘庆邦的作品。每逢读之,如热腾腾的“清汤面”在口,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混杂,全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不管是叙述、人物对话,还是故事情节。那“清汤面”之纯、之正、之真、之香、之美,令人称绝。
一个短篇,竟深刻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中大爱无疆的大主题。同是矿难家属,同是失去了顶梁柱,同是精神受到折磨,同是生活秩序受到干扰,杨旗想到的是向秀玉及其女儿喜莲,从不收钱到无奈收钱,从一碗清汤面到另加一个荷泡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心中爱的溪流无私地流向向秀玉及其女儿喜莲。一个普普通通的矿难家属,能够如此为之,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要说这是个别的话,在小说凸起的最后,则是表现了矿工群体的大爱。杨旗做清汤面正在火爆之时,可她竟然提出要停办。为啥?小说这样写道:杨旗说,是人家对我太好了,我有点受不了。她举例子说,有一个人吃了一碗面,给了10块钱,趁她低头在钱盒里给别人找钱时就走了,喊也喊不回。还有一个人吃了一碗面,一下子给了她100块钱,不让她找,说预存在账上,再次吃了给扣下,可是好多天过去了,那个人也没有在面馆露过面。她一开始每天和10斤面不够卖,后来每天和30斤面不够卖。现在她才明白,那么多人到她面馆吃饭,不是因为清汤面有多好吃,而是矿上的人在抬她的生意。再这样下去,得欠矿上的弟兄们多少情啊!这一侧面描写,于读者意料之外,却大大地深化了主题,加重了小说的分量。这也正是小说释放的强有力的正能量之一。
小说释放的正能量之二,则是小说中的人物,所表现出的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高尚情怀。小说出现的人物有三个,向秀玉母女和杨旗。虽然在矿难中失去了丈夫,女儿失去了父亲,但她们没有情绪低沉的悲悲戚戚,更没有被阴影笼罩下的可怜,而是正确地面对现实,坚强地面对生活。向秀玉被安排到装煤楼上拣矸石,不怕脏和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到对矸石零容忍,哪怕伪装再好的矸石也别想逃过她的目光,干得娴熟精细而又津津有味。女儿小喜莲面对失去父爱生活中的艰难,不低头,不乞求,做母亲放心的好孩子。杨旗同样如此,失去主要经济来源后,勇敢地开起清汤面馆,自食其力。表现她自强的,还有重要一笔,就是面馆正在火爆之时,她道出了停办以及停办的原因,可见她在生活境况发生重大转折的困难之时,既没有丝毫的乞求,更不要无偿的施舍,骨子里释放的是砺人的骨气,是昂然的志气。
《清汤面》之语言朴实自然,像清汤面一样,让人感受到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而表现出的生活化、平民化,而妇孺无碍,这是小说突出的表现特点。其中,没有刻意的渲染,没有心灵的大段展示,而是如讲故事一样,一是一二是二地靠人物的一言一行说话,可谓平中见奇,奇中见妙。这一艺术功力,是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小说的结尾,是最靓丽的一笔,大大地升华了主题。它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读者的意料之中,这是画龙点睛的神奇。可赞可叹!
刘庆邦的小说很生活化,很耐读,很抓人心。究其原因,则是他具有丰厚的生活底蕴。俗话说:要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在报刊上不断看到刘庆邦深入煤矿和矿工亲切攀谈的照片和文字。在新时期,矿工的苦甜酸辣、矿工的向往追求以及生活的枝枝脉脉,靠一支笔的杜撰是无济于事的。可有的作家,忽视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不想吃苦耐劳地深入到生活中去,而坐在洋楼里梦想抄近路一鸣惊人,所以,弄出的东西多是些狗皮膏药,多是些文字垃圾。就以刘庆邦的《清汤面》来说,从人物到故事,为啥是清一色的生活化,为啥是捧给读者一碗热腾腾的清汤面,为啥叫人一读就抓人心,原因很简单,就是他的小说是从生活中捞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