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凯明
湖南卫视凭借收视率爆棚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再次巩固了娱乐老大的地位。《爸爸去哪儿》也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一时间,陕西卫视《好爸爸坏爸爸》、浙江卫视《人生第一次》、青海卫视《老爸老妈看我的》等也一同加入战团,“拼孩”“拼爹”的战火全面升级,让之前红透半边天的选秀节目瞬间降温。
不知从何时起,仿佛一夜之间,亲子类的节目就受到千家万户亿万观众的追捧,原因究竟何在?《爸爸去哪儿》主打的“星二代”和“温情牌”;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是全程记录草根宝贝们的第一次大冒险;陕西卫视推出的《好爸爸坏爸爸》则把镜头直接聚焦典型的问题少年;浙江卫视的《人生第一次》则真实展现了孩子如何面对人生中从未有过的挑战。
乍一看,这些节目确实能够博取观众眼球,但是反向思考,却值得深思。
首先,这些节目的“主角”都是孩子,既然是孩子,肯定就是未成年。但制作方为了博取娱乐的噱头,为了赚足笑点、挣够收视率,无形中却伤害了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而他们却浑然不知。就拿当下最红的《爸爸去哪儿》来说,当湖南卫视笑得合不拢嘴之时,讨伐声随即而来。有人说,节目当中确实涉及了很多孩子的隐私,而且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话语等大都被节目组刻意安排,却忽略了孩子们自然流露出的情感,而这些应当受到呵护和尊重。
其次,亲子类节目过热的背后,还需要一种“冷思考”,那就是折射出教育共鸣,反衬父教缺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的孩子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孩子选择了父亲,排在第五位;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孩子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
这些数据鲜明地反映出作为父亲在对子女教育,以及安全感、亲信感上的缺失。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但父亲这座“大山”则又给了孩子多少希望,在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上,又付出多少呢?
还有人说,这些亲子类节目是“80后”最好的育儿“教科书”。笔者对此却不太认可。笔者认为,亲子类节目受追捧的背后,应当反过来冷静思考。与其坐在电视机前急着归纳总结他人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理论模板,不如把目光移开电视机,真正放到孩子的身上,在生活中关注孩子、教育孩子,不断总结孩子的问题,也反思改进自己的问题,如此才是维系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