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综合 | 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三个立足”打好涉农项目招商牌
网络购物,引领城市家庭消费新时尚
村干部接受群众测评
期待废除“禁止自带酒水”的法律更健全
国学遇冷根源不在教材
如何保障网购“无理由退货”落到实处
博爱:清洁能源支撑“绿色发展”
搭“趁”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学遇冷根源不在教材
□刘传斌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如何改变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让全社会形成学国学的浓郁氛围,摆脱应试教育之困,才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近日,央视网报道“台湾国学教材进大陆遇冷,论语课仅2人选修。”的消息之后,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国学进校园”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和做人道理。在中小学普及国学教育意义深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开发孩子们的记忆潜能和智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培养健康人格。

  可长期以来,国学进课堂更多的只是一种肤浅的甚至带有功利色彩的形式。孩子们并没有真正从国学经典中得到多少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铺天盖地的国学读物对提升孩子们的国学素养似乎作用并不大。于是,许多有识之士试图从教材上寻求解决该问题的突破口。 

  有专家说,引进台湾版“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旨在为高中阶段传统文化教学提供新范本,期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具有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笔者就疑惑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发行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并且全国各种版本的国学读物不计其数。难道就没有一套适合的?可问题是引进的教材在现实中同样遇冷,难道真是“水土不服”?

  笔者认为,根源不在教材,其中还有更为重要和本质的因素。按理说,同根同源的台湾国学教材用于大陆国学教育,并加入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应该能落地生根,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白了,国学遇冷的原因还是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思维在作祟。这正如北京某中学一位教师表示的那样,这套教材不是不好,但却不好用,因为内容太丰富,太成体系了,反而不适合教学。“内容丰富,很成体系”不正是我们引进这套教材的本意吗?看来,我们还是担心学国学耗费时间,影响高考成绩,谁敢去冒险?再说,就是学校这样做,家长也未必会支持。

  另一个原因是,国学师资力量缺乏。目前,我国的国学老师大多是语文老师,而很多中文系出身的语文老师基本没有受过系统的《大学》《中庸》之类的国学教育,很难胜任国学教学。试问:在中小学语文教师中,又有几人能即兴背诵出《滕王阁序》?  

  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师资力量弱,就放弃试用这套国学教材,这一客观事实正说明,当前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若说国学难,能难过英语?近期,我国多地提出增加高考语文分值的建议,用于考查学生国学知识;教育专家王旭明指出的“把小学的英语课改为国学课”等做法就很值得尝试。但如何改变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让全社会形成学国学的浓郁氛围,摆脱应试教育之困,才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